说真的,每次看到有人拿着最新的iPhone,拍出来的东西却平得像一张纸,我就替那几万块钱感到心疼。搞短视频剪辑拍摄这事儿,设备真的只是最末端的一环,你信不信?真正拉开你和那些点赞百万博主差距的,是你镜头后面那颗脑袋里的东西。
咱们今天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掰扯点实在的,能让你拍完立马感觉“诶,好像不一样了”的干货。

先聊拍摄:别把你的手机当成一个只会按快门的砖头
太多人,拿起手机就拍,咔嚓,完事。这不叫创作,这叫记录。你得把它当成你的眼睛,甚至是你身体的延伸。
首先,忘掉那些让你买稳定器、买滑轨的营销文。你最牛的稳定器,就是你的身体。试着微微弯曲膝盖,核心收紧,用小碎步去移动,而不是大步流星。想拍一个推进的镜头?身体往前倾,手臂稳稳地往前送。这种带有微弱呼吸感的抖动,有时候比机器做出来的绝对平滑,要有生命力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拍摄技巧,是人味儿。
光。光是视频的灵魂,这话我说了八百遍了。别再顶着中午十二点的太阳在外面硬拍了,那叫“死亡顶光”,拍谁谁丑,脸上一片惨白,眼窝两团黢黑,神仙也救不了。什么时候的光最好?早晨太阳刚出来那会儿,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快下山那会儿。光线是斜着过来的,柔和,有层次,能把你脸上的轮廓勾勒得特别立体。行话叫“黄金一小时”,免费的伦勃朗光,不用白不用。
在室内怎么办?找窗户啊!把人安排在窗户边上,让自然光从侧面打过来,这叫侧光。脸上一半亮一半暗,立体感瞬间就出来了。千万别背对窗户拍,否则你就是个大黑影,后期拉都拉不回来。
再说说画面构图。九宫格、三分法,这些基础的我就不细说了,是个教程都会讲。我想说的是“破格”。当你把主体稳稳地放在黄金分割点上之后,能不能试着把它放到画面的最边缘?制造一种紧张感或者窥视感。能不能用一个前景,比如一片叶子、一个杯子,挡住镜头的一部分,去引导观众的视线?画面一下子就不“平”了,有了纵深。记住,构图不是为了“正确”,是为了“表达”。你想要舒服,就用经典构图;你想要不安,就打破它。
再谈剪辑:节奏,节奏,还是TMD节奏!
拍摄是收集食材,剪辑才是真正的大厨料理。而这道菜的灵魂,就是剪辑节奏。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视频,明明没什么大事,但你就是想看下去?那是因为它的节奏抓住了你。快的时候,画面快速切换,信息密集,配合鼓点密集的音乐,让你喘不过气;慢的时候,一个长镜头,配上舒缓的音乐或者环境白噪音,给你时间去感受情绪。
这一切的起点,是黄金三秒。没错,就是开头那三秒。你必须在这三秒之内,用最精彩、最刺激、最引人好奇的画面,把观众的眼球死死摁在屏幕上。可以是一个惊艳的回眸,一个即将发生的意外,或者一个直击痛点的问题。别想着铺垫,短视频的字典里没有“铺垫”这两个字。
怎么控制节奏?靠的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说实话,我看到现在还有人用什么翻页、叠化转场,真的头大。最高级的转场,就是没有转场(硬切),或者是利用画面内容的衔接。比如上一个镜头是主角拿起杯子,下一个镜头直接切他喝水的特写,动作是连贯的,这叫“动作匹配剪辑”(J-Cut/L-Cut),观众看得就流畅。
卡点,是控制节奏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但别无脑卡点,什么画面都往鼓点上怼。你要找到音乐的情绪,在鼓点最重的地方,放你最想突出的画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产品的亮相,配上那个“咚”的一声,效果就炸了。
还有声音设计,这是无数新手忽略的命脉。你的视频里不能只有BGM!想想看,电影里有关门声、风声、脚步声,这些声音让世界变得真实。你的视频也一样。给你的转场加上一个“嗖”的音效,给你的文字出现加上一个打字机或者气泡的音效,整个视频的质感立马提升一个档次。甚至,有时候一段关键的留白,把所有声音都去掉,只剩下人物微弱的呼吸声,那种力量感,比任何BGM都震撼。
最后,聊两句调色。调色不是加个滤镜就完事了。它是情绪的放大器。你想表达温暖怀旧,就往黄色、橙色上靠,降低一点饱和度。你想表达科技、冷酷,就往青色、蓝色上调。很多App都有一键调色的功能,但我的建议是,你可以用,但你要明白它为什么这么调。去拉一拉对比度、高光、阴影,自己感受一下每个参数对画面的影响。慢慢地,你就能调出属于你自己风格的“味儿”。
说到底,短视频剪辑拍摄这门手艺,技术是骨架,但真正让它有血有肉的,是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独一无二的表达欲。别总想着模仿谁,模仿来的终究是二手的。多去琢磨,多去感受,你觉得什么样是美的,什么样是有趣的,然后用镜头和剪辑把它翻译出来。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会不断地自我怀疑。但当你剪完一条视频,自己反复看都觉得“嘿,有点意思”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什么都换不来。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