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U剪辑视频音频,告别杂音爆音,小白也能做出电影级音效!

你是不是也这样?费尽心思拍了一条自以为完美的Vlog,画面光影构图都没得说,结果回放一听,那呼呼的风声,那不小心碰到麦克风的刺啦声,还有那忽大忽小、跟过山车似的说话声,瞬间让人血压飙升,想把素材全删了重来——这种感觉,我太懂了。视频是视觉的艺术,没错,但声音,是它的灵魂啊!一个糟糕的音频,能把100分的画面直接拉到不及格。

很多人,包括几年前的我,都以为剪辑软件里的音频工具就够用了。PR里拉一拉增益,套个“降噪”效果,齐活儿。可结果呢?声音是大了,但底噪也跟着放大了;噪音是小了,但人声也变得又闷又远,像隔着一口大缸说话,听着那叫一个难受。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是“能听”和“好听”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而跨过这道鸿沟的桥梁,对我来说,就是Adobe Audition,简称AU。

au剪辑视频

别一听专业软件就头大,觉得界面复杂劝退。说实话,最开始我也怵。但一旦你真正开始用AU剪辑视频的音频,你会发现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种掌控声音、化腐朽为神奇的快感,足以让你沉迷。它不是PR音频功能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为声音而生的“手术室”。

PR能搞定的,为啥非要用AU?

这个问题,我被问过无数次。我的答案很简单: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工具。PR是个全能战士,视频剪辑、调色、字幕、简单的音频处理,它都能干。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什么都有,但没有一样能做到极致。而AU,就是那把专门用来雕刻声音细节的手术刀,精准、锋利、无可替代。

在PR里你可能只能给噪音判个“死缓”,在AU里,你能对它进行“精准打击”。在PR里你觉得人声单薄,可能只能拉大音量,在AU里,你能让人声变得温暖、磁性、富有质感,仿佛主播就在你耳边说话。这就是au剪辑视频音频处理的核心魅力:它不是在“修改”声音,而是在“塑造”声音。

我的“AU声音魔术”流程,偷师去吧!

抛开那些枯燥的理论,我直接给你上点我自个儿摸索出来的实战干货。通常,我在PR里把视频画面剪辑得差不多了,就会开始我的音频“精修”之旅。

第一步:无缝衔接,梦幻开局

在PR的时间线上,右键点击你想要处理的音频轨道,选择“在 Adobe Audition 中编辑剪辑”。奇迹发生了!AU会自动打开,并且把这段音频完美地加载进来。你根本不用操心什么导出导入、格式转换的破事儿。这边你在AU里一顿操作猛如虎,保存一下,那边PR里的音频波形就自动更新了。这个联动,我愿称之为“神仙功能”,效率直接起飞。

第二步:给噪音“判死刑”——降噪!

这是au剪辑视频最最基础也是最震撼的一步。你的视频里是不是总有空调的嗡嗡声、电脑风扇的嘶嘶声,或者环境里一些乱七八糟的杂音?来,看AU怎么收拾它们。

我会先在音频里找一段只有噪音没有说话的“空白”部分,哪怕只有一两秒也行。选中它,然后打开“效果”菜单里的“降噪/恢复” -> “降噪(处理)”。在弹出的窗口里,点击“捕捉噪声样本”,AU就瞬间记住了这个噪音长什么样。然后,取消选择,选中整个音频轨道,再次打开这个效果,稍微调整一下“降噪”和“降低幅度”的滑块(别拉太猛,不然人声会失真),点“应用”。

听听看。世界,瞬间清净了。那种感觉,就像夏天满头大汗地从室外走进空调房,一个字:爽!这就是专业降噪的威力,它能把噪音和人声分离开,只干掉你不要的,保留你想要的。

第三步:让人声“C位出道”——均衡与压缩

光把噪音去掉还不够,人声本身可能听起来还不够“抓耳”。这时候,就轮到两个大神器上场了:参数均衡器(Parametric Equalizer)和压缩器。

别被“参数均衡器”这名字吓到,说白了,它就是声音的“美颜滤镜”。人声发闷?通常是中低频(大概200-500Hz)太多了,用均衡器把这块稍微拉低一点。觉得声音不够清澈、不够亮?把高频(大概3-6kHz)部分稍微提一点,那种“通透感”一下就出来了。就像调色一样,多试几次,你的耳朵会告诉你哪个频率最好听。

再说压缩器。你说话声音是不是时大时小?听众的耳朵可受不了这个。压缩器的作用就是把过大的声音压下来一点,再把整体音量提上去,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平稳、更有力、更“近”。我个人偏爱“电子管建模压缩器”,它能给声音加上一层暖暖的、很舒服的质感。用完之后,你的声音会更有“存在感”,不会被背景音乐轻易盖过去。这就是专业的人声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打磨。

第四步:画龙点睛——混响与空间感

有时候,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录的人声会听起来很“干”,不自然,像在录音棚里念稿子。这时候,可以加一点点非常细微的混响(Reverb)。不是KTV那种夸张的回声,而是模拟一个真实空间的感觉,比如“录音室”或者“小房间”预设,然后把干湿比调得非常非常低。这一点点的空间感,就能让你的声音立刻融入到画面环境里,听起来高级得多。

第五步:终极大法——多轨混音与响度标准化

当你有旁白、背景音乐(BGM)、音效等多条音轨时,真正的挑战才开始。这时候就得切换到AU的“多轨”视图。在这里,你可以像个乐队指挥一样,精确控制每一条音轨的音量、声相(左声道还是右声道)。

我的习惯是,先把人声的音量作为基准,然后把BGM的音量拉到一个既能烘托气氛又不会干扰人声的位置。有个小技巧,可以用“闪避”功能,让AU自动在有人说话的时候,把BGM的音量降低,说完话再恢复。这个功能,谁用谁知道有多香。

最后,在导出前,我会对整个混音总轨做一个“匹配响度”,把它标准化到-14 LUFS左右。这是很多流媒体平台(比如YouTube)推荐的标准。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视频在任何设备上播放,音量都刚刚好,不会出现别人的视频声音正常,你的视频要么震耳欲聋,要么细若蚊吟的尴尬情况。这就是多轨混音的终极意义——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符合播出标准的听觉体验。

说到底,学习au剪辑视频的音频处理,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声音是情绪的放大器。一段干净、清晰、富有磁性的旁白,能让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一段精心搭配的BGM和音效,能让平淡的画面充满张力。当你开始在意风声是否太大,人声是否动听,你就已经走在了成为一个优秀创作者的路上。别再让糟糕的声音,拖你精心制作的画面的后腿了。打开AU,去驯服那些不听话的声波吧,你会爱上这个过程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077.html

Like (0)
Previous 15分钟前
Next 13分钟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