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鼠标和键盘,你敢信吗?我现在的视频主力剪辑设备,就是这块玻璃板。说真的,当我第一次跟朋友说我开始用iPad Pro剪辑视频时,他那表情,混合着难以置信和一丝丝“你是不是疯了”的同情。我懂,太懂了。在传统观念里,剪辑视频,那得是轰鸣作响的工作站,是布满快捷键的机械键盘,是能跑马的超宽显示器。而iPad Pro?它更像个高级的“爱奇艺启动器”。
但时代,真的变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把沉重的铁链从脚踝上解开,你不再被束缚在那个轰鸣作响的机箱旁,而是可以在午后的咖啡馆,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甚至在颠簸的旅途中,随时随地把脑海里的故事编织成画面。这就是iPad Pro剪辑视频带给我的,最核心的,也是最致命的诱惑——工作流的解放。
当然,我们得现实点。这趟旅程的起点,往往不是田园牧歌,而是一场关于“文件管理”的噩梦。没错,这是所有想用iPad Pro当生产力工具的人,第一个必须打的怪。苹果那个“文件”App,怎么说呢?它在努力变好,但离macOS的Finder或者Windows的文件资源管理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你得习惯,真的得习惯。把素材从相机SD卡导出来,你需要一个扩展坞;把素材规整地存放在外置SSD里,你需要耐心和清晰的文件夹逻辑。这个过程,远不如在电脑上拖拽来得那么潇洒。这是实话,也是劝退第一步。
可一旦你跨过了这道坎,恭喜你,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向你敞开。
我的主力剪辑软件,有两个。一个是老牌王者LumaFusion,另一个是后来居上的重磅选手——达芬奇iPad版 (DaVinci Resolve for iPad)。
聊聊LumaFusion。它就像一个身手敏捷的瑞士军刀。UI直观到令人发指,几乎没有学习成本。用手指拖动时间线,双指开合进行缩放,那种直觉性的操作,是鼠标永远给不了的。我最喜欢用它来做粗剪。在沙发上,戴着耳机,把几百个G的素材快速过一遍,打点、切割、排列组合。这个过程行云流水,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它的多轨道能力、基础的调色、音频处理,对于绝大多数Vlog、短视频、甚至一些轻量的商业项目来说,完全是绰绰有余。真的,别小看它。
但如果你跟我一样,对色彩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那达芬奇iPad版的出现,简直就是天降甘霖。当Blackmagic把桌面端那个强大的调色模块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iPad Pro上时,整个行业都震动了。M系列芯片的性能,在这一刻才被真正压榨出来。配合Apple Pencil,在达芬奇里做二级调色、拉曲线、打Power Window,那种精准度和控制感,太奇妙了。笔尖点选的位置,就是你想要调整的区域,没有延迟,指哪打哪。尤其是在处理人像肤色,或者想给画面营造特定电影感氛围时,iPad Pro剪辑视频的体验甚至超越了传统键鼠。那块Liquid视网膜XDR屏幕,简直就是个色彩怪兽,所见即所得,极大地减少了我在不同设备上检查色彩一致性的焦虑。
当然,这个流程并非完美无瑕。插件生态,这是iPad Pro目前最大的软肋。你在PC上用习惯了的各种酷炫转场、特效插件、降噪工具,在iPad上几乎是“查无此人”。你需要回归到最本质的剪辑手法——依靠镜头语言、节奏和故事本身去打动人,而不是依赖花里胡哨的特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反而是件好事,它逼着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剪辑师,而不是一个插件操作员。
我的典型工作流是什么样的?
旅行拍摄回来,找个舒服的地方,用扩展坞接上存满素材的SSD。打开LumaFusion,花一两个小时,把整个故事的骨架搭建起来,完成粗剪。这个过程极其放松,甚至可以边喝茶边做。然后,将项目文件通过XML格式导出,再导入到达芬奇iPad版中。接下来,就是精细活儿了。调色、精剪、处理音频细节。这个阶段,Apple Pencil会成为我的主力工具,配合一小块妙控键盘进行快捷键操作,效率惊人。最后,直接从iPad Pro渲染导出,速度快得离谱,M芯片的媒体处理引擎真不是盖的。整个过程,我的MacBook Pro可能全程都没开过机。
所以,iPad Pro剪辑视频到底适合谁?
如果你是个人创作者、Vlogger、旅行摄影师、短视频制作人,或者需要一个轻便的第二剪辑平台,那么它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它所带来的移动工作流的自由感,一旦体验过,就再也回不去了。但如果你是专业影视公司的一员,需要处理复杂的团队协作项目,依赖海量的插件和特定格式,那它目前还只能是你的“B机”或“草稿本”,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工作站。
别再问“iPad Pro能不能剪视频”了。它能,而且能得出乎意料地好。现在的问题是,你是否准备好拥抱一种全新的、更自由、更直觉的创作方式?对我而言,答案早已是肯定的。这块冰冷的玻璃板,如今是我创作中最有温度的伙伴。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