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剪辑怎么裁剪视频,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个“剪刀”工具。咔嚓一剪,完事。要是真这么简单,那还要剪辑师干嘛?裁剪,这个动作,听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它恰恰是整个视频剪辑工作的地基。地基不牢,你后面加再多酷炫的特效、再高级的调色,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松松垮垮,像一盘散沙。
我刚开始玩剪辑那会儿,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拍了一大堆素材,觉得哪个都舍不得删,最后剪出来的片子,节奏拖沓得能让人睡着。观众的耐心,比金子还贵,你前十秒抓不住他,他就划走了,毫不留情。所以,裁剪视频的第一要义,就是——狠。

对自己拍的素材,要像个冷酷无情的杀手。
别把时间线当成你的素材回收站。正确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粗剪,大刀阔斧地“砍”
拿到所有素材,别急着精雕细琢。先把它们全部拖到你的剪辑软件时间线上,比如Premiere、Final Cut,甚至是手机上的剪映。然后,像过筛子一样,把那些最明显不行的部分直接干掉。
哪些是“不行”的?*准备阶段的废话:开机后调整机器、清嗓子、找感觉的那几秒钟,统统不要。*拍糊了的、手抖的:画面都稳不住,留着干嘛?除非你是要故意营造某种眩晕感,否则,删!*NG的、口误的:说错话、吃到螺丝的部分,这是最基本的裁剪目标。*冗长的空镜头:你可能觉得这个风景很美,拍了足足一分钟。但在成片里,除非有特殊叙事需求,否则一个五秒的镜头就足以交代环境。把最精华的五秒留下,其余的,再见。
这个阶段,你的目标不是剪出一部完美的作品,而是把一大堆混杂着金子和石头的矿石,提炼成只含金子的矿石堆。速度要快,判断要准,不要有任何一丝“这个也许以后能用上”的幻想。
第二步:精剪,拿着手术刀雕琢节奏
粗剪之后,时间线上的素材已经清爽多了。现在,才是真正考验你剪辑技巧的时候。精剪,是在逐帧、逐秒地打磨。
你以为就是把两段视频拼在一起?不,你是在创造节奏。
想想看,一段对话。A说完话,B立刻接上,这是一种紧凑、紧张的节奏。但如果A说完,你留了一秒钟的空白,让观众看到B思考的表情,然后再让他开口,整个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有了喘息,有了情绪的酝酿。
这就是精剪的魔力。在这里,我给你两个职业剪辑师天天在用,但新手往往忽略的神器:J-Cut和L-Cut。
- L-Cut :画面先切,声音后切。什么意思?比如,画面已经从A的脸上切到了B的脸上,但我们还能听到A说的最后半句话。这会让转场变得极其顺滑,感觉就像我们的视线自然地从一个人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 J-Cut :声音先入,画面后入。还没看到B的画面,我们就先听到了B的声音。这能制造一种期待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这两个技巧,就是让你的视频摆脱“PPT式”切换的关键。去打开你的视频剪辑软件,把音频和视频轨道分离(通常是右键“解除链接”),然后试着拖动一下音频和视频的边缘,让它们产生一点点错位。你马上就能感受到那种“电影感”扑面而来。
第三步:处理那些恼人的“跳剪”
当你裁剪掉一段人物说话中间的“呃”、“啊”之类的口水词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画面上的人“瞬移”了一下,这就是“跳剪”(Jump Cut)。处理不好,会显得非常业余。
怎么解决?*B-Roll大法好:这是最常用也最高级的方法。在跳剪的地方,盖上一段相关的画面素材(B-Roll)。比如,采访一个厨师,你剪掉了他思考的停顿,就在这个位置插一个他切菜的特写镜头。这样一来,声音是连贯的,画面却丰富了。*放大画面:一个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方法。在跳剪的那个点,把后一段视频的画面稍微放大一点点(比如从100%放大到110%)。这个画面的变化,能巧妙地掩盖掉人物位置的跳跃。*使用转场:最不推荐但有时候也能救急。用一个非常快速的叠化转场,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能稍微缓和一下跳跃感。但记住,转场不能滥用。
裁剪的本质,是在做减法,更是在讲故事。
你剪掉什么,留下什么,决定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剪辑怎么裁剪视频,这个问题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工具怎么用,而是你的剪辑思维。
别害怕下刀。很多时候,一段视频变得更好,不是因为你增加了什么,而是因为你剪掉了什么。就像一个雕塑家,他不是在给石头增加东西,而是在剔除那些多余的部分,最终让作品的形态浮现出来。你的每一次裁剪,都是在剔除叙事的赘肉,让故事的骨骼和肌肉变得更加清晰、有力。
所以,别再纠结于哪个按钮是裁剪了。去感受你的素材,思考你想表达的情绪,然后,果断地、精准地,剪下去。你的第一个杰作,就从那毫不犹豫的第一刀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