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跟朋友聊起做视频,聊到最后十有八九都会绕到一个坎上——剪辑。那玩意儿,以前就是我的噩梦。真的,一点不夸张。我的硬盘里至今还躺着好几个文件夹,命名都是“XX旅行vlog-素材”、“宝宝第一次走路-原片”,它们像一座座数字坟场,埋葬着我曾经一闪而过的创作热情。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剪辑。素材拍了一堆,相机、无人机、手机,各种角度,加起来好几十个G。打开剪辑软件,光是把这些素材导进去,看一遍,打点标记,就感觉一个下午没了。然后呢?然后就没然后了。那种面对着满屏幕杂乱无章的素材,却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绝望感,比写不出稿子还折磨人。

我折腾过,真的。学过教程,研究过各种快捷键,什么J-K-L三键走天下,什么波纹剪辑、滚动编辑,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但一到自己上手,就变成了:找高光片段靠感觉,音乐卡点靠缘分,加字幕靠毅力。一个五分钟的视频,我能吭哧吭哧弄上一个周末,最后累得半死,点开一看,效果还特别……朴实。
直到有一天,我被一个朋友安利了所谓的自动剪辑软件。
一开始我是嗤之以鼻的。开什么玩笑?AI懂什么艺术?它能理解我镜头里那个微妙的眼神?能get到我想要的节奏感?我觉得这纯粹是噱头,是给那些做搬运、搞营销号的人用的流水线工具。真正的创作者,就得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盘”。
但后来,一个项目实在太赶,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了一下。
然后……我的脸,就被打肿了。
那种感觉,就像你吭哧吭哧用小铲子挖了半天隧道,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台盾构机。嗡的一声,天亮了。
我把几十个G的素材一股脑儿地扔了进去,点了一个“智能成片”之类的按钮。心里还嘀咕着,看你能搞出什么名堂。结果,一杯咖啡没喝完,它就给我吐出来一个已经配好了音乐、踩上了节奏、甚至连一些转场都做好了的初剪版。
我点开一看,懵了。不能说完美,但完成度至少有70%。那些无意义的抖动、废话连篇的片段,它都给我筛掉了。留下的,居然还真就是几个我觉得不错的亮点。它甚至把一段我以为拍废了的延时摄影,配上了一段激昂的背景音乐,那个节奏点卡得,比我自己手动对半天都准。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以前对自动剪辑软件的理解,错得有多离谱。
它根本不是要取代你这个“导演”,它的角色,更像一个精力无限、任劳任怨的“场记”或者“剪辑助理”。它干的,恰恰是那些最消耗我们精力、最磨灭我们创作热情的脏活累活。
你想想看,以前我们的流程是什么?是“素材筛选→粗剪→精剪→配乐→调色→字幕”。其中,光是第一步“素材筛选”和第二步“粗剪”,就能干掉90%的普通人。而自动剪辑软件干的核心工作,就是把这两步给自动化了。
比如“智能识别高光”这个功能,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通过算法识别人脸的微笑、激烈的运动场景、清晰的对话,自动把这些片段给你挑出来。你再也不用像个老花眼一样,拖着时间线一寸一寸地找亮点了。它把一盘散沙,先帮你筛出了里面的金子。
还有“语音转字幕”,这个功能应该给它颁个诺贝尔和平奖。谁加过字幕谁知道,那不是技术活,是苦力活。听一句,打一句,对时间轴,一集十分钟的vlog,加字幕能加到你怀疑人生。现在呢?把视频扔进去,它自动识别,生成字幕文件,准确率高得吓人,你只需要校对一下错别字就行了。这哪里是节省时间,这简直是续命啊!
更魔幻的是“图文成片”。你给它一段文字稿,甚至一篇文章链接,它能自动帮你匹配相关的视频素材、图片,配上AI语音,生成一个像模像样的解说类视频。虽然这种视频的质感还有待提升,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生产信息流视频的自媒体来说,这效率,简直是降维打击。
现在的我,工作流彻底变了。
拍完素材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东西都扔进自动剪辑软件。让它先跑一个初版出来,这个过程我完全不管,去喝茶,去回复邮件,或者干脆去构思下一期的选题。
等它处理完,我就有了一个已经搭建好框架的“毛坯房”。我的工作,就从“搬砖和泥”变成了“室内装修”。我不再需要为找素材、对节奏这些琐事烦心,我可以把100%的精力,都投入到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去。比如,微调某个镜头的剪辑点,让情绪更到位;为视频选择一种更独特的色彩风格;或者,思考如何用字幕和特效,把故事讲得更有趣。
自动剪辑软件没有夺走我的创造力,恰恰相反,它解放了我的创造力。
它让我从一个“剪辑工”,回归到了一个“创作者”的身份。
当然,市面上这类软件很多,从手机端的剪映、快影,到桌面端的一些更专业的工具,它们的核心逻辑都差不多,就是用AI来帮你完成重复性、规律性的劳动。你要问哪个最好用?这得看你的需求。
如果你是拍生活vlog,追求“快”,那手机端的App绝对够用,一键生成,套个模板,马上就能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是做知识分享、产品介绍这类内容,那桌面端带有“语音转字幕”和“智能匹配素材”功能的自动剪辑软件,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但说到底,工具只是工具。再智能的AI,也无法替代你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情感。它能帮你把故事讲得更流畅,但故事本身的好坏,还得靠你。
所以,别再害怕被AI取代了。拥抱它,利用它,把它当成你创作团队里最不知疲倦的那个实习生。让它去帮你处理那些繁琐的杂事,而你,只需要带着你那颗永远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心,去发现、去记录、去创造,去把这个世界,用你的方式,讲给更多人听。
别让你那些珍贵的影像素材,再继续沉睡在硬盘的坟场里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