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我搜am剪辑教学视频,心里都咯噔一下。满屏幕不是那种“一键三连”式的模板教学,就是直接甩给你一堆看不懂的曲线图,搞得跟高等数学似的。好像不会拉个什么指数曲线,你就不配玩Alight Motion。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我跟你讲,AM这玩意儿,它首先是感觉,然后才是技术。别本末倒置了。多少人,收藏夹里躺着上百个教程,结果自己一上手,还是连个利索的拉镜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被那些所谓的“大神”带沟里去了,你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记参数,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一句:“我想要的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想当年我刚入坑,也是这么个小白。天天抱着手机啃那些教程,看着人家的视频里,图片“嗖”一下飞入,带着漂亮的动态模糊,丝滑得不像话。我呢?我做出来的东西,就跟骨质疏松一样,要么僵硬,要么抖得跟帕金森似的。那段时间,我真的怀疑人生。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熬得眼睛通红,干脆把所有教程全关了。我就对着一个静止的图片发呆。我就想,我要让它动起来,不是那种生硬地从A点平移到B点。我要让它像……像一辆跑车,从静止到启动,有个猛地一颤的爆发力,然后速度飙升,最后快到终点时,再一个漂亮的漂移甩尾,稳稳停住。
你看,画面感这不就来了吗?
有了这个想法,我再回去看那个让我头疼的缓动曲线图。哦——我明白了!那个S形曲线,起步的时候平缓,中间陡峭,末尾再变平缓,这不就是模拟了现实世界里物体的加速度和减速度吗!所谓的“神级转场”,本质上就是把物理规律给吃透了,再用一种夸张的、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那一刻起,我才算真正摸到了AM剪辑的门道。
所以,朋友,别再迷信那些给你预设参数的am剪辑教学视频了。那些是拐杖,你用久了,自己的腿就废了。咱们要学的是思维。
下次你想做一个转场,先别急着打开AM。你先闭上眼,在脑子里过一遍。你想要的是凌厉的,还是柔美的?是瞬间炸裂的,还是飘逸如风的?
如果是凌厉的,那你的曲线就得陡,变化要快,甚至可以加一点点“过冲”的效果,就是冲过头再拉回来一点,那种拳拳到肉的打击感就出来了。
如果是柔美的,那曲线就要平滑舒展,进场和出场都要给足缓冲,让它像羽毛一样轻轻落下。
这才是核心。图形编辑器不是你的敌人,它是你的画笔,是你用来表达脑中画面的工具。那两条控制杆,一个控制入点的速度,一个控制出点的速度。你去拉扯它们,去感受那种速度变化的细微差别,这比死记硬背任何教程都有用。
我再给你透露个秘密。很多时候,一个效果看起来“高级”,不单单是动态本身做得好。细节,全是细节。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放大效果。你只做放大,就很干。但如果你在放大的同时,给它加一个极其轻微的旋转,再配上一个若有若无的发光,最后再叠加上一个“唰”的音效。嘿,你再看,是不是整个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那种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瞬间就拉满了。
很多市面上的am剪D辑教学视频不会教你这些。它们只会告诉你,这个效果叫什么,在哪个菜单里。但它们不会告诉你,这些效果怎么组合起来玩,才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这需要你自己去试,去琢磨,去排列组合。
别怕失败。AM这软件,有时候是有点“脾气”,闪退卡顿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当你第一次,完全靠自己的理解,调出了一个无比丝滑的缓动曲线,看着预览窗口里那个流畅的动画时,你真的会忍不住从椅子上跳起来。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学好AM,我的建议是:
- 忘掉模板 。至少在初期,别碰任何模板。它会固化你的思维。
- 精通一个点 。别贪多。这个星期,你就死磕“缓动曲线”。下个星期,你就只玩“动态模糊”。把一个最基础的效果,玩出花来。
- 多看,但不是看教程 。去看电影,看顶级的商业广告,看那些MV。看它们是怎么运镜的,节奏是怎么变化的。把这些感觉记在心里,然后尝试用AM去复现那种“味道”。
- 声音是灵魂 。去找一些高质量的音效包。一个转场,有没有音效,完全是两个世界。声音能放大你的视觉效果,让你的剪辑瞬间“活”过来。
最终,最好的am剪辑教学视频,是你自己的练习记录。是你从一个僵硬的平移,到一个有呼吸感的推拉,再到一个复杂华丽的组合特效,这个不断探索、不断碰壁、又不断惊喜的过程。
去创造吧,别再只做收藏家了。你的手机里不缺教程,缺的是一个真正开始动手的你。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