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刚开始捣鼓逗趣视频剪辑那会儿,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我以为把网上那些烂大街的笑声音效、黑人问号脸表情包一股脑塞进去,就能让人笑得满地找头。结果呢?视频发出去,评论区安静得像西伯利亚的冬天,偶尔飘过一个“哈哈哈”都像是系统自动回复的,尴尬得我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那段时间我特迷茫,对着屏幕上自己剪出来的“四不像”,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搞笑?后来我才琢磨明白,逗趣视频剪辑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素材的无脑堆砌,它是一门关于“节奏”和“预期管理”的玄学,说白了,就是吊人胃口,然后在他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他一记“闷棍”。

你得把观众当成一个你正在讲冷笑话的朋友。想想看,一个好笑话,精髓在哪儿?在于铺垫!在于那个恰到好处的停顿!剪辑也是一个道理。我最爱用的一个损招,就是“反差萌BGM切换”。比如,前一个镜头是史诗级、巨燃的交响乐,画面是只猫迈着优雅的步伐,特写给到它坚毅的眼神,仿佛下一秒就要去拯救世界。镜头一拉远,BGM“呲啦”一声,像磁带卡壳一样断掉,换成那种蠢兮兮的口哨小调,原来这猫只是为了去够桌上的一个小鱼干,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这种从云端瞬间跌落泥坑的感觉,就是笑点的引爆器。重点不是猫摔倒了多好笑,而是你用剪辑,亲手把它捧上了神坛,再一脚踹下来。
还有个绝活儿,我管它叫“无中生有式吐槽”。有时候,视频素材本身可能没那么搞笑,就是很日常的片段。这时候,你的字幕和音效就得“加戏”了。想象一个朋友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学做菜,把盐当成糖。你别急着配什么“笑哭”的表情,那太low了。你可以用一个特别严肃、类似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音腔,低沉地来一句画外音:“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然后画面定格在他把一整勺盐倒进锅里的瞬间,此时,再配上一个乌鸦飞过“啊…啊…”的音效。绝了!字幕和画外音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毒舌又冷漠的旁观者,是它,赋予了平淡画面全新的喜剧生命。
说到音效,求求了,别再用那些被用过一亿次的罐头笑声了!我一听见那个声音就生理性反感。一个真正牛逼的逗趣视频剪辑高手,他的音效库绝对是宝藏。一个简单的关门声,他能找到十几种:鬼屋那种“吱呀——”的,银行金库那种“咔哒”的,还有卡通片里那种被门拍扁的“pia!”。用哪个?看情景。一个猛男被一只小奶猫吓得跳起来,你给他配个小姑娘的尖叫声,效果就比单纯的“啊!”要好十倍。声音是情绪的放大器,用对了,能让笑点威力翻倍。
我越来越发现,逗趣视频剪辑的最高境界,不是你加了多少梗,而是你“剪掉”了多少东西。啰嗦是搞笑的天敌。有时候一个笑点,从发生到结束可能就三秒钟,但你为了凑时长,前面铺垫了一分钟的废话,观众早就划走了。要学会快刀斩乱麻,把最精华、最爆笑的那个瞬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出来,然后用前面说的那些手法去包装它。一个干净利落的“神之一手”,胜过千言万语。
而且,别老想着去追热点。今天这个梗火了,全网都在用,你再跟风,就已经晚了。你得有自己的“梗制造机”。我曾经把我朋友喝水被呛到、咳得惊天动地的视频,通过反复慢放、特写、配上《命运交响曲》,硬是剪成了一个“人类早期驯服饮水珍贵影像”的伪纪录片。这种源于生活、又被你亲手“扭曲”和“升华”的笑点,才是独一无二的,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所以,别再把逗趣视频剪辑当成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儿了。它更像是一场心理游戏,你就是那个幕后黑手,操控着观众的情绪过山车。忘掉那些条条框框的教程,也别迷信什么爆款公式。打开你的脑洞,用你最清奇的思路,去解构你手里的每一段素材。去找到那个能让你自己先笑出猪叫的“点”,然后,用尽一切手段,把它放大,再放大,最后,狠狠地砸到观众的脸上。
相信我,当你的视频能让你自己在深夜里笑得捶床时,它离爆款也就不远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