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打开剪辑软件的时候,我是懵的。桌面上堆满了素材文件,文件名乱七八糟,简直是数字垃圾场。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钮,头皮发麻。这视频编辑如何剪辑,当时真觉得是个宇宙难题。没有个章法,没有个头绪,就那么硬着头皮上,结果嘛,可想而知,东拼西凑,惨不忍睹。
后来折腾多了,才慢慢摸出门道。其实吧,视频编辑如何剪辑,真不是光会拽鼠标、点按钮那么简单。它首先是个思维活儿。你在动鼠标之前,脑子里得有个大概的画面,甚至更清晰一点——你这个视频,到底想讲个啥?

你可能会听人说要做故事板。哎,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觉得太学院派,太麻烦。尤其拍的是生活随手记,哪有时间画那个?但后来发现,哪怕不是正儿八经的故事板,你至少得在脑子里或者草稿纸上,列个流程,分个段落。比如:开头是啥?中间想展示哪几个点?结尾怎么收?有个骨架,总比一堆肉(素材)扔那儿强。你得知道你要去哪儿,才能开始修路啊。
素材一股脑儿倒进你的剪辑软件里——什么 Premiere 啊,DaVinci 啊,CutCut 啊,甚至手机上的剪映、CapCut… 其实上手那个瞬间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那些轨道、窗口。把片段拖到时间线上,好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然后呢?开始剪!这才是视频编辑如何剪辑里最核心、也是最需要练的部分。剪辑,说到底就是做减法。把那些废话、冗余、拍砸了的片段毫不留情地咔嚓掉。别舍不得,每个镜头都想留着的结果就是又长又臭。你要找到那些“金子”,就是能推动剧情、展示重点、或者干脆就很好看的那几个瞬间。把它们接起来。怎么接?自然点,流畅点。别突兀,也别非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有时候最简单的切,就是最好的。
节奏感这东西,太玄妙了。同一句话,你停顿长一点,感觉就不一样;同一个画面,你多停留两秒,情绪就不一样。剪辑就是玩儿节奏。快慢结合,让观众跟着你的节奏走。这真得靠感觉,靠多看片子,多模仿。你剪一段,自己多看几遍,找找哪儿不舒服,哪儿拖沓了,再回去修。来回拉片子… 找那个感觉… 那个“劲儿”。
光有画面,视频是没灵魂的。BGM,我的天,这玩意儿是视频的灵魂!同一段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是史诗,配上舒缓的音乐是治愈,配上阴森的音乐瞬间变惊悚。选BGM的过程,有时候比剪画面还费劲儿。你要找感觉,找那个能跟画面咬合住的BGM。一不小心配砸了,整个片子就垮了。音量大小也很关键,人声和BGM怎么平衡?这是一个永远在调试的过程。别忘了音效,开门声、环境声、或者一些小提示音,都能让视频更“真”。
除了画面和声音,你可能还需要加点东西。文字,特效。字幕是基本,如果你想让信息更清晰。标题,特效字,能抓住眼球。但!特效这东西,克制!克制!克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新手最爱把各种转场特效、滤镜特效堆上去,结果眼花缭乱,反而显得廉价。特效是为内容服务的,能不用就别用,要用就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你想强调某个物品,给它一个简单的缩放或高亮,比加个爆炸特效强多了。
画面颜色不统一?光线不好?这时候就轮到色彩校正和色彩校正了。这步能让画面瞬间高级起来。调整一下白平衡,让颜色不那么偏;拉一下对比度,让画面更通透;调调饱和度,让颜色更鲜活。如果你想追求某种风格,比如电影感,就可以做色彩校正,把画面调成特定的色调。这步也是个大学问,慢慢学,慢慢试。
剪完画面、配上声音、加了文字特效、做了色彩校正… 以为大功告成?别急,回头再看一遍,从头到尾完整地看。最好是找个没看过的人帮你看看,他们能发现你习以为常的问题。是不是有逻辑不通的地方?是不是某个画面太长了?是不是声音突然变大了?根据反馈再修改。
最后,是导出设置。这步也别小瞧。你剪了半天,结果导出设置没弄好,画面模糊,文件巨大,或者上传到平台画质变差,那不是白搭?根据你要发布的平台(比如 YouTube, B站, 抖音, 快手),选择合适的格式、分辨率、帧率和码率。别嫌麻烦,花点时间了解这些参数,能让你的作品最终呈现效果更好。
所以你看,视频编辑如何剪辑,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流程,它揉合了逻辑、审美、感觉,还有无尽的耐心去打磨。从最初的素材混沌,到脑子里的框架,到时间线上的堆叠和取舍,到声音画面的调和,再到最后的输出。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在赋予那些冰冷的像素和音频文件以生命。
这东西真得练,多剪,多看别人的作品,多学习。别怕剪烂,剪烂了再重来就是。每一次剪辑都是一次进步。慢慢地,你会找到自己的风格,你的视频就会有你的味道。加油吧,剪刀手们!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