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真啊?我说句实话,它啊,是真的存在,而且功能一天比一天唬人。你点开那些软件介绍视频,或者听人眉飞色舞地讲,简直跟变魔术一样。给你一段几十个G的素材,啪一下,静音自动剪掉,口水音抹平,镜头晃得厉害的它给你稳住点,甚至还能给你自动识别说话人,加个字幕框。厉害不厉害?太厉害了!尤其对于那些量大、重复性高的工作,简直就是救星。比如说,你要剪个课程视频,老师讲了俩小时,中间停顿无数,口误一堆,以前人工得吭哧吭哧一点点听,一点点切。现在呢?AI一扫,那些没声儿的地方它咔咔给你切掉,省老大劲儿了。或者你想从一堆直播录像里找出某个高光时刻,以前得拉进度条拉到眼瞎,现在AI帮你分析画面、分析声音,也许真能帮你定位个大概。这不就是效率的飞跃嘛?这一点,没人能否认,它是实打实地在改变工作流程。
但如果把“真”理解成“它是不是真的能取代人类剪辑师”,或者“它是不是真的能做出有灵魂、有情感、有叙事力的片子”,那我的回答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关键的地方,它现在,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还远未达到。

你想想看,剪辑是什么?不仅仅是把一段一段的画面拼起来。它是一种语言,一种节奏,一种情绪的传递。一个好的剪辑师,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一个眼神需要定格多久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不安;一句台词说完后,是立刻切到下一个画面,还是留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这些,都充满了主观的判断和艺术的直觉。AI呢?它是基于算法,基于大数据的模式识别。它能识别“人脸”,能识别“运动”,能识别“音量波谷”,但它怎么能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露出这个眼神背后的复杂情绪”?它怎么知道“这个两秒钟的留白比剪掉它更能烘托氛围”?
举个例子。拍两个人在咖啡馆聊天。AI可能会很高效地把他们的对话按顺序连起来,把中间的停顿剪掉。但一个人类剪辑师呢?他可能会特意保留一个对方低头搅咖啡的画面,哪怕没有对话,那个动作本身可能就暗示着犹豫或者心事。他可能会在某句重要的话说完后,切一个窗外飘落的叶子,这不是为了内容,是为了情绪。AI能做这种“无用”但充满意境的剪辑吗?现在还不行。它的“聪明”更多是基于“有用”——省时间、去冗余。
所以,与其说AI在“剪辑”,不如说它在做 “素材处理”或者“初步筛选”。它是个极好的辅助工具,一个超速的实习生,能帮你把最脏最累的体力活儿干了。它能帮你搭好一个毛坯房的框架,甚至把水电布好一部分。但房子的风格是什么?墙壁刷什么颜色?家具怎么摆?窗帘选什么材质?这些能决定一个家有没有“温度”和“个性”的东西,还得是主人自己说了算,或者请一个有品味的设计师。
那些鼓吹“AI完全取代剪辑师”的说法,我觉得要么是对剪辑这个行当有误解,要么就是单纯地想卖课或者卖软件制造焦虑。AI现在能做的,大多是 规则明确、结果导向的任务。就像它能写个产品说明书,但写不出一篇打动人心的诗。剪辑,尤其那些需要创意和情感共鸣的剪辑,更接近写诗,而不是写说明书。
未来呢?AI肯定会越来越强大,识别能力、甚至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都会提高。也许有一天,它真的能根据剧本或者你的文字描述,给你剪出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初稿。但那个“好”的标准,很可能还是停留在“流畅”、“不出错”、“符合一般套路”。想要 突破,想要创新,想要触动人心,我觉得,那还是人类特有的领域。
所以,“AI剪辑是真的吗?” 是真的,它是一种 技术,一种工具,而且非常有用。但它是不是我们理解中那种充满了人情味、艺术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剪辑?至少目前来看,还差得远。它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抢饭碗的,至少对于那些追求品质和独特表达的剪辑师来说,它更像是左膀右臂,而不是取代本体的机器人。怎么用好这个新的帮手,让它服务于我们的创意,这才是我们现在更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吗?别被那些眼花缭乱的宣传视频吓到,多想想它能为你做什么,以及它做不了什么。判断力,现在更值钱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