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有那个“源”吧?电影本身。这可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正儿八经说,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你自己拥有这份电影的数字拷贝,比如从合法的平台购买下载。这样操作起来最踏实。别老想着那些歪门邪道,风险不说,质量也没保证。再说了,很多电影平台现在都有下载功能了,虽然可能有加密,但起码你拥有它。或者,如果你是为了分析学习、二次创作(注意是合理使用范畴内啊),有时候也会考虑用屏幕录制的方法。这个办法虽然听着笨拙,但胜在灵活,电影在哪个平台播你就能录哪个,不过对电脑配置要求高点,录出来的质量嘛,看你的设备和设置了,而且后期可能得多花点功夫同步音画。我刚开始瞎折腾的时候,就是用 QuickTime player 自带的屏幕录制功能,边看边录,现在想想都觉得效率低下,而且一不小心就晃一下或者鼠标跑进去了,得重录,那叫一个费劲!
拿到“源文件”或者搞定“录制”这步,接下来就是工具了。市面上的剪辑软件多如牛毛,从小白入门到专业大神用的,都有。对我这种一开始就想把喜欢的片段“扒拉”出来的人来说,没必要上来就啃Premiere Pro或者Final Cut Pro这种庞然大物,太复杂,功能一大堆你根本用不着,容易劝退。

刚入门,我推荐你试试些简单趁手的免费软件。比如 Windows 系统自带的照片 (Photos)应用,别看它名字叫照片,里面有个视频编辑器,简单的剪切、合并、加文字啥的都能干,把电影文件拖进去,找到你要的片段,设定入点 (In Point)和出点 (Out Point),点一下剪刀图标,搞定!Mac 用户可以用自带的QuickTime Player或者iMovie。QuickTime Player 的编辑功能很基础,但用来快速修剪电影片段完全够用,打开视频,选择“编辑”->“修剪”,拖动黄色进度条两端的把手就行,无损剪辑导出,快得很。iMovie 功能比 QuickTime Player 强大多了,界面也很友好,拖拽操作,分分钟就能上手剪个像模像样的短片,对付电影片段绰绰有余。
如果你想再稍微进阶一点,但还是不想花钱,可以考虑一些免费但功能相对丰富的非线性编辑器,比如DaVinci Resolve (达芬奇调色)的免费版,Shotcut,或者OpenShot。达芬奇免费版功能就已经非常强大了,剪辑、调色、音频处理、特效,几乎无所不能,很多专业人士都用它。当然,功能多也意味着学习曲线会陡峭一些,界面密密麻麻的按钮,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晕。但一旦你掌握了基础的时间线 (Timeline)操作,学会怎么导入素材、创建序列、用剃刀工具 (Blade/Cut Tool)分割片段、删除不要的部分,你会发现剪辑的自由度瞬间提高了一个等级。Shotcut 和 OpenShot 相对达芬奇来说更轻量级,操作也直观一些,对于只做片段剪切来说,完全够用,而且是跨平台的,Windows、Mac、Linux 都能用。我有一段时间就特别迷恋Shotcut,因为它社区活跃,遇到问题一搜一大堆教程。
当然,要是你真的爱上了剪辑,想做出更精细、更高质量的片段,甚至加点自己的创意,比如叠个字幕、加个BGM、做点转场啥的,那专业软件比如Adobe Premiere Pro或者Final Cut Pro(Mac Only) 肯定是你最终的归宿。这些软件功能强大到可怕,几乎没有你实现不了的效果,各种插件、模板,生态系统非常完善。但价格不菲,而且对电脑硬件要求也高。学习成本嘛,自然是最高的。不过话说回来,一旦你熟练掌握了它们,剪电影片段这种事儿,就跟玩儿似的,分分钟的事。我现在主力用的就是Premiere Pro,虽然有时候它也会抽风崩溃一下,但大多数时候,确实能把脑子里那些天马行空的画面变成现实。
好,工具选好了,文件也准备好了,实操呢?核心操作其实超级简单,就是“剪”和“留”。
1.导入素材:把你的电影文件拖到软件里,或者用软件自带的导入功能导进去。专业软件一般有个项目窗口 (Project Panel)或者叫媒体池 (Media Pool),把文件放进去就行。
2.创建序列:在专业软件里,你需要创建一个序列 (Sequence)或者叫时间线 (Timeline),这就像你的工作台,所有的剪辑操作都在这里进行。简单软件可能打开文件就直接进入编辑模式了。
3.找到片段:把电影文件拖到时间线上。然后,播放或者拖动播放头 (Playhead),仔细看,找到你要剪辑的片段开始的那个瞬间,精确到帧!这一点特别重要,一个精彩的镜头可能就差那么一两帧,感觉就全变了。我通常会来回拖动播放头,放大时间线,找到最准确的入点。然后在片段结束的地方做同样的操作,找到最准确的出点。
4.下刀:大多数软件都有一个剃刀工具(图标像一把刀片),选择这个工具,在时间线上你确定好的入点位置点一下,视频轨道就被切开了。再到出点位置点一下,又切开了。这样,你要的那个片段就被从整部电影里“物理分割”出来了。
5.删除冗余:选中被切下来的片段前面和后面你不想要的部分,按下 Delete 键,它们就消失了。时间线上就只剩下你想要的那个精彩片段了。
6.精修(可选):你可能想让片段的开头和结尾更自然一点,这时候可以稍微修剪 (Trim)片段的边缘,也就是调整入点和出点。也可以加个淡入淡出 (Fade In/Out)的效果,让画面或者声音慢慢出现/消失,不那么生硬。有些软件还允许你调整片段的音量,比如原声太小或者太大,都可以微调。
7.导出:这是最后一步,也是决定你的劳动成果能不能被分享出去的关键。选择导出 (Export)功能,通常会问你要导出什么格式 (Format)。最常用、兼容性最好的肯定是MP4。预设 (Preset)里一般有各种选项,比如针对不同平台(YouTube, Vimeo, 手机)优化的设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分辨率 (Resolution)(比如 1080p 高清,甚至 4K 如果源文件支持的话)、帧率 (Frame Rate)(电影通常是 24fps 或 30fps)、画质/码率 (Quality/Bitrate)。画质越高,文件越大。如果只是手机上看或者发社交媒体,没必要追求极致,适中就好,省空间省流量。点下导出按钮,软件就开始处理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取决于你的电脑性能和导出的文件大小/复杂程度。
整个过程听起来是不是挺像那么回事?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小坑。比如,刚开始你可能会发现剪出来的片段开头或者结尾总是不对劲,要么早了要么晚了半秒,这时候就得耐着性子,把时间线放大放大再放大,一点点微调入点和出点。或者导出的文件巨大无比,占满了硬盘,那说明你码率设置得太高了,下次调低点。还有就是版权问题,这个绝对不能忽视。剪辑电影片段自己看没啥问题,但如果你想把剪好的片段发到网上,尤其是商业用途,那几乎肯定会侵犯版权。即使是非商业分享,也可能被平台下架或者警告,严重了甚至有法律风险。所以,分享需谨慎,最好是限于小范围的交流,或者确保你的使用方式属于合理使用 (Fair Use)的范畴(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法律不同,挺复杂的,自己要研究清楚)。很多做电影解说或者二次创作的UP主,都会特别注意版权问题,或者只使用很短的片段,或者对画面做大量的处理,甚至联系版权方授权。我们普通人图个乐子,自己剪着玩玩,或者发给几个朋友看看就得了,别给自己找麻烦。
再说点个人心得吧。剪电影片段,除了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你的眼光和感觉。什么样的片段值得剪?是高潮迭起的动作戏?是感人至深的对话?是构图精妙的空镜?还是某个演员炸裂的演技瞬间?这完全取决于你。我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特别打动我的地方,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Mark!这段要剪!”。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分享,纯粹就是想把那个感觉留下来,反复回味。比如《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火车上初遇的那段对话,平淡却充满火花,我当年就硬是把它剪下来,没事就听听那两人的你来我往,感觉太妙了。还有《盗梦空间》里巴黎城市折叠起来的那个镜头,太震撼了,虽然短,但视觉冲击力无敌,必须截!
所以,别把剪辑想得太复杂,特别是剪电影片段这种基础操作。工具只是手段,关键是你想剪什么,以及剪出来想干嘛。从最简单的软件开始,一步一步摸索,你会发现,把你脑海里那些闪光的电影瞬间变成一个个可以反复播放的视频文件,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有时候,剪一个完美的片段,比看完一部电影还让我满足呢!动手试试吧,没啥好怕的,大不了剪坏了再来,文件又不会爆炸,哈哈。记住,找到你心动的那个点,然后用工具把它精确地框出来,导出,就这么简单!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