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黑边是咋来的呢?说白了,就是你的视频画面比例,跟你想放它的那个“框”——也就是你的项目序列设置或者最终导出分辨率——不匹配。咱们手机拍视频,有的时候是竖着拍的,对吧?1080p竖过来就是1080宽、1920高。可咱们平时在电脑上看,或者很多平台(比如B站、优酷啥的)默认都是横屏,1920宽、1080高。你把一个“瘦高个”硬塞进一个“矮胖子”的框里,旁边可不就空出来了嘛!电影素材很多是超宽屏的,放到16:9的普通屏幕上,上下就会有黑边。还有些老视频、或者不同设备录的,分辨率、宽高比五花八门,一锅炖到一块儿剪,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去黑边,本质上就是要解决这个画面比例的冲突。方法嘛,其实来来回回也就那几种,各有各的优缺点,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第一种,也是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缩放!
这个简单粗暴。在你的剪辑软件里(无论是Pr、FCPX、DaVinci还是剪映、必剪,都差不多),选中你带黑边的那个视频片段,找到变换或者缩放(Scale)的参数。然后,拉大它!就这么简单。鼠标拖拽画面,或者直接改那个百分比数值,让视频画面铺满整个屏幕,把黑边“挤”出去。
这招立竿见影,黑边马上就没了,画面也填满了。看着是挺爽的。但问题呢?画面裁剪啊!你想想,你把一个小画面硬放大去填一个更大的框,肯定要裁掉一部分内容。原来左右能看到的东西,现在可能就被切掉了。就像你把一张合影放大去冲洗,想突出中间的人,两边的人可能就被无情地裁掉了。
所以用这招,你得先看看裁掉的部分是不是重要内容。如果你的视频主体就在画面中间,两边裁掉点背景啥的无所谓,那缩放就没啥毛病。但如果你的画面构图很讲究,或者人物分布在两边,你这么一放大,可能就把主角的脸都裁掉一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过度放大还会导致画质下降,本来就不太清晰的素材,一放大更糊了。所以这招是把双刃剑,用之前得掂量掂量。
第二种,我个人特别喜欢用的方法: 填充模糊背景。
这招相对比较优雅,视觉效果也更好。思路是,既然不能直接把画面拉满(会裁切),那我就在黑边那块地方,用一个跟视频内容相关的“东西”填上。啥东西最相关?当然就是你视频本身的画面了!
具体怎么操作呢?把你的视频素材复制一层(Ctrl+C, Ctrl+V,或者Alt+拖拽,看你用啥软件)。把复制出来的这一层,拖到原始视频下面那个轨道(或者层)。然后把下面这一层放大,拉到很大,让它完全覆盖住整个画面,包括黑边区域。接着,给下面这一层添加一个模糊效果,最常用的是高斯模糊(Gaussian Blur)。调整模糊强度,让它变得模糊,但还能隐约看出是视频的画面。最后,保持上面原始视频层不变,它就会叠在模糊的背景上。
这样一来,原来黑边的地方,就变成了你视频内容的模糊版本。视觉上不会显得突兀,感觉是视频内容的延伸。特别适合处理人物访谈、产品展示、或者一些 Vlog 素材,模糊的背景既填充了画面,又不会抢走主体(上面那层清晰视频)的风头。而且这个方法对画质的损伤也比较小,因为你上面那层主体视频是原始比例的。唯一的参数就是模糊强度,自己多试试,调到一个你看着舒服的程度。别太模糊,变成一坨色块;也别不够模糊,让人觉得画面没对焦。
第三种,比较考验创意的方法: 添加背景图或纯色块。
这个跟模糊背景有点像,也是填充黑边。区别在于,你填充的不是视频本身的模糊画面,而是另外找的素材——可以是纯色、渐变色,或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素材。
操作也类似:在原始视频的下方轨道,新建一个纯色层、颜色蒙版,或者导入一张图片素材。然后把它拉伸或者缩放,让它覆盖住黑边的区域。如果用的是图片或视频,你可能还需要调整它的位置、大小,甚至透明度或者混合模式,让它跟你的主体视频搭配起来。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灵活度高,你可以根据视频的风格选择合适的背景。比如你拍一个关于自然的视频,可以在两边放上绿叶或者木纹的背景;拍一个科技主题的,可以放上电路板的纹理。如果你的视频是某个品牌的,甚至可以把品牌Logo或者颜色作为背景填充。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非常考验你的设计感和审美。背景选不好、调不好,容易显得突兀、廉价,甚至喧宾夺主,让观众的注意力全跑到旁边的背景上去了,忽略了你的主体内容。所以用这招,得花点心思,多找找灵感,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第四种,从源头解决问题: 调整项目设置或导出设置。
有时候黑边不是素材的问题,而是你剪辑软件的项目序列设置或者最终导出参数没选对。举个例子,你导入了一堆竖屏素材,结果项目序列建的是16:9的横屏模式,那肯定有黑边。
这时候你可以考虑:
新建序列:在软件里新建一个项目序列,选择跟你的主要素材比例一致的预设。比如你大部分是竖屏素材,就建一个竖屏的序列(比如1080×1920)。或者你打算把竖屏素材处理成可以在朋友圈或抖音发的方屏(1:1),那就建一个1080×1080或者类似的分辨率的序列。然后把素材拖进去。这样,至少在序列里,你的素材是“合适”的,不会有原生黑边。当然,如果你有不同比例的素材混用,比如竖屏+横屏,那么总会有一些素材需要处理黑边。
调整导出设置:导出的时候,选择一个分辨率和比例跟你最终想呈现的效果相符的预设或者自定义设置。比如你剪的是竖屏,但默认导出设置是横屏的,那当然会有黑边。改成竖屏的分辨率导出就好。当然,这取决于你的发布平台和目标观众是在什么设备上看。如果你非要把一个竖屏视频发到主要看横屏的平台,那前面说的填充方法还是避不开的。
理解素材的原始分辨率和宽高比,以及目标平台要求的最佳分辨率和比例,这是解决黑边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
还有些高级一点、可能不是所有软件都有的功能,比如内容感知填充之类的。它能智能分析画面内容,然后“猜”着把黑边区域填充上。听起来很牛吧?但实际效果嘛,有时候挺惊艳,有时候也可能很奇怪,甚至出现画面扭曲、错位。而且这种功能一般在专业软件里才有,操作也相对复杂。对于咱们大多数非专业的视频爱好者来说,前面那几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可能更靠谱。
到底选哪种方法去黑边?没有标准答案!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视频内容、你的素材、你想达到的效果以及你的个人偏好。
如果你不介意损失一点画面边缘,或者主体内容很集中,缩放是最快的。
如果你希望画面看起来完整,又不希望增加太多额外元素,填充模糊背景是个不错的选择,显得比较专业和柔和。
如果你想让视频看起来更有设计感、个性,或者需要用背景来传达额外信息,那添加背景图或颜色块可以试试,但要慎重,别弄巧成拙。
如果黑边是由于设置错误,那赶紧去检查你的项目序列和导出设置!这才是治本。
我的经验告诉我,刚开始剪视频,看到黑边总想无脑拉大拉满。结果发现画面被裁得不成样子。后来学会了模糊背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绝大多数竖屏转横屏的素材,用这个方法都能处理得不错,看着舒服。当然,有时候为了追求某种风格,或者就是懒得折腾,保留黑边也是一种选择!毕竟有些电影上下两道的黑边(遮幅),反而增添了电影感。所以别被“去黑边”这个概念给框死了,有时候留着它,或者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处理它,可能更好。
最后提醒一句:导出设置是所有努力的临门一脚!黑边处理好了,如果导出的时候分辨率选错了,码率太低,格式不对,那视频可能变得模糊、卡顿,你前面花的心血就全白费了。所以,去黑边是解决比例问题,导出设置是保证画质和兼容性。两者都得重视。
说一千道一万,剪辑这东西,就是个不断实践、不断踩坑、不断摸索的过程。黑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环节。多动手,多尝试文中的这些方法,看看在你的具体素材上哪种效果最好,慢慢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解决方案。别怕折腾,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嘛!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