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刚开始折腾vlog这事儿,纯属瞎胡闹。手机一掏,对着自己嘟囔两句,或者拍拍路边的猫狗,觉得挺好玩。可真放到电脑里一看,哎哟我去,那画面叫一个惨不忍睹。声音跟蚊子哼哼似的,画面晃得你想吐,剪辑嘛……就是把一堆零碎硬邦邦地拼在一起,哪有什么感觉?但玩儿着玩儿着,慢慢摸索,总算悟出点门道来。
首先,拍这玩意儿,别老想着一步到位。你不是拍电影,没那么大阵仗。但有些基础得有。比如收音。别小看这玩意儿!一个vlog,画面再好,声音糊成一锅粥,基本就废了。观众听不清你说啥,或者背景噪音炸裂,谁有耐心看下去?所以,如果预算允许,搞个小蜜蜂(领夹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几十块钱的也好过手机自带麦克风在嘈杂环境下的表现。室内拍尤其重要,不然回音能让你怀疑人生。要是手头紧?那就尽量靠近声源,或者找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拍。后期剪辑时,把背景音乐压低点,突出人声,这是救命招。

再来是画面。晃!晃到地老天荒!手持手机走来走去拍,那画面跟地震似的,除非你刻意要这种风格,不然看着真难受。怎么办?稳!能用三脚架就用,即使是手机用的那种小蜘蛛腿,也好过手抖。走动拍摄?学学运镜的基本功。不是说要多专业,但至少匀速、平稳地移动。手机自带的防抖能开尽量开,但它解决不了大幅度的晃动,只能减缓轻微抖动。有时候,停下来,固定机位,让人物或景物动,比你端着相机乱跑效果好得多。别贪心!想拍全景?远一点。想拍细节?凑近点。景别得有变化,别从头到尾一个机位,一个景别,看得人犯困。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穿插着用,画面才显得丰富。
很多人一开始拍vlog,就是流水账,“我起床了,我吃饭了,我出门了”。这没啥意思。观众为啥要看你这些?得有主题,得有故事线。哪怕是记录一天,也得抓个点。比如今天尝试一家新开的咖啡馆,那重点就是咖啡馆的体验,遇到的有趣的人,喝到的特别的咖啡,而不是你早上赖床多久。有了主题,拍摄时就围绕它来,没用的镜头少拍,减轻后期压力。拍摄过程本身也是在构建故事。脑子里得有个大致的框架,知道开头、发展、高潮(也许是个小惊喜或小挑战)、结尾。不是说非得写剧本,但总得知道你想讲个啥吧?
剪辑,哦,这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素材变成一个有模有样的视频,成就感爆棚。但新手往往犯怵。其实,没那么难。用的软件很多,手机上剪映、CapCut之类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电脑上有Pr、达芬奇、Final Cut Pro,看你习惯和需求。关键不是软件多牛逼,是你怎么用。
第一步,素材整理。这是个累活,但非常重要。把拍好的视频导入,分好类,把废的、糊的、声音炸裂的直接删掉,别心软。标记出你觉得不错的片段,省得后面大海捞针。
第二步,粗剪。按照你的故事线或者主题,把选好的片段大致拼起来。这时候别管什么转场、特效,先把主体框架搭好。删掉多余的开头和结尾,只留下精华。这时候看一遍,时间够不够?节奏顺不顺?有没有遗漏的关键画面?
第三步,精剪。开始打磨细节了。调整每个片段的长度,让它们衔接自然。这里的节奏感太重要了!一个好的vlog,节奏是活的。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想表达兴奋?画面剪切可以快一些,配上明快的音乐。想表达思考或感悟?画面可以放慢,留白多一些,或者给一个长一点的特写镜头。别让一个画面停留太久,除非有特殊用意。也别剪得太碎,让人看不清发生了啥。这个节奏感,多看别人的优秀vlog,自己多尝试,慢慢就找到了。
转场,别滥用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转场,看多了很腻。最常用的就是硬切(直接切换),或者简单的叠化、闪白、闪黑。什么时候用转场?场景变化、时间跳跃、情绪切换的时候。一个利落的硬切可以增强节奏感;一个叠化可能显得柔和或带有回忆色彩。
BGM,背景音乐是vlog的灵魂伴侣!选对了音乐,瞬间就能烘托气氛,把你的画面和情绪推上去。 upbeat 的音乐适合开场或者表现开心、活力的内容;舒缓的音乐适合讲故事或者表达情感。音乐的音量要控制好,别盖过人声!很多人忘了这一条,导致观众听不清你在说什么,再好的音乐也白搭。
字幕和音效。给你的vlog加上字幕吧!很多人在户外看视频不方便开声音,字幕能让他们看懂。而且有时候你的声音收得不好,字幕是补救。重要的信息、好玩的梗,用字幕强调一下。音效,比如开关门声、点击声、环境音,适当地加一些,能让画面更生动、有层次。
调色。这步可以放后面,或者如果你觉得原始画面颜色就很好,也可以不做。但简单的调色能统一你整个视频的色彩风格,让画面看起来更舒服、更有质感。不用专业到大片那种程度,稍微调整一下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让颜色看起来更“有精神”就行。
最后,别忘了导出设置。选择合适的视频格式和分辨率,保证画面清晰,文件大小也别太大,方便上传。
当然,这些都是些操作层面的东西。最核心的,还是你的内容和你的表达。拍vlog,说到底是在分享你的生活、你的观点、你的感受。别太端着,真实一点,有趣一点。你的个性,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些才是最吸引人的。技巧是为你服务的,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呈现你想分享的东西。多拍,多练,多看别人的作品,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别怕踩坑,谁不是从各种“惨不忍睹”摸爬滚打过来的?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记录和分享的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