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短视频剪辑人员,就是会用个剪映、会卡个点、配个热门BGM就行了。每次跟亲戚朋友说起我的工作,他们总是一副“哦,那不挺简单的嘛,我也会”的表情。我只能笑笑,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
简单?呵。

你以为的剪辑,是鼠标拖拖拽拽,复制粘贴。实际上的剪辑,是把自己扔进一个叫“时间轴”的黑洞里,跟每一帧画面,每一毫秒的音频死磕。我们不是在操作软件,我们是在用别人的眼睛,去预演观众的情绪。
这个片子,黄金三秒能不能抓住人?这里的转场,会不会太突兀,让观众的手指下意识就想划走?这句文案,配上这个BGM,是让人想哭,还是让人想笑,还是……让人觉得尬?
所有这些,都悬在我们头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直接关联着那个冰冷又致命的数据——完播率。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觉得剪辑太酷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在我手里,能变成一个有故事、有情绪、能引爆传播的爆款。那种成就感,真的,比什么都上头。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面对的,永远不是完美的素材。可能是灯光乱七八糟的,可能是收音充满了杂音的,更可能是拍摄者手抖得像帕金森。你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创作”,而是“抢救”。在这一堆“医疗事故”现场,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片子,硬生生给救回来,让它至少看起来像个正常人。
然后,你还要面对“甲方的要求”。那真是天马行空,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你这个感觉不对,要再‘高级’一点。”什么叫高级?天知道。“能不能给我做出那种‘五彩斑斓的黑’?”能,我给你剪个宇宙黑洞出来好不好?
一个合格的短视频剪辑人员,一半是艺术家,一半是心理学家,剩下的一大半,是沟通大师和情绪稳定到堪比得道高僧的“忍者”。
我们每天都在揣摩。揣摩平台的用户喜欢什么,揣摩什么样的节奏感能让他们欲罢不能,揣摩什么样的梗能让他们会心一笑然后点赞转发。这种所谓的“网感”,根本不是什么天赋,全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刷秃噜皮的手机屏幕,和日益后退的发际线换来的。
你得像个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今天火了这个挑战,明天流行那个BGM,后天又出了个新的特效玩法。你不能落下,一步都不能。你稍微一打盹,就感觉被整个时代抛弃了。
最可怕的是什么?是创意枯竭。
当你好不容易熬夜剪完一个片子,第二天老板说“方向不对,重来”,或者数据惨淡,石沉大海。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满汉全席,结果没人动筷子,还嫌你占地方。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心会冷的,灵感会死的。
你会对着一堆新鲜的素材,大脑一片空白。你知道应该怎么做,知道所有的技巧和套路,但就是没有了那种“冲动”,没有了那种想把它们变成一个有趣东西的欲望。这,才是对一个剪辑师最残忍的酷刑。
我们这份工作,本质上是在贩卖情绪价值。用十几秒、几十秒的时间,迅速调动起一个陌生人的情绪,让他开心、让他感动、让他愤怒、让他好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会为一个零点几秒的停顿反复调整,会为了找到最契合的音效翻遍整个素材库,会在几十首热门BGM里,选出那首最能“上头”的。
我们是数字时代的工匠,只不过我们的工具是电脑,我们的木料是视频素材,我们的作品,生命周期可能只有24小时。
所以,别再说短视频剪辑简单了。这份工作,燃烧的是生命,消耗的是心神,赌上的是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互联网世界最后一丝热情。我们每一个短视频剪辑人员,都是在时间轴上跳舞的孤独舞者,用别人的故事,剪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究竟是在剪辑视频,还是在剪辑这个时代的碎片化情绪?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下一个deadline又要到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