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把脑子里那个模糊的念头掰扯清楚。你到底想拍个啥?vlog?评测?教程?短剧?还是纯粹记录生活?这叫主题。主题定了,你大概知道要拍哪些场景、哪些人物、需要说啥话(或者不需要说啥话)。这就是前期构思,别小看它,磨刀不误砍柴工。你想想,如果脑子里一团浆糊就扛着机器出门,大概率就是拍回来一堆乱七八糟的素材,剪的时候哭都来不及,甚至发现根本没法用。所以,花点时间想清楚,列个提纲,哪怕简单写个分镜(哪一幕拍啥,大概啥景别),都能省去后面无数麻烦。
有了想法,咱聊聊技术层面,但这技术不是说非得用多专业的设备。手机也好,相机也罢,甚至无人机,都能录。关键是怎么用你手头的家伙把东西录好。
构图,这个太重要了!画面不能歪,主体别老是杵在正中间,试试三分法,把主体放在井字格的交叉点上,画面一下子就“活”了。拍人,留点呼吸空间,别把脑袋顶着屏幕边儿;拍景,注意地平线别歪,别被奇怪的杂物抢镜。还有景别,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得根据你想表达的情绪和信息来选。拍个大场景交代环境用全景,拍人物对话用中景,想突出情绪或细节,当然得上特写。剪辑的时候,不同景别切换着来,画面才不会单调。
运镜呢?就是摄像机的运动。推、拉、摇、移、跟,稳是第一要务。手持不稳?用稳定器啊,手机稳定器现在又不贵。或者靠身体,夹紧胳膊,用核心力量去稳。非要手持拍出抖动感?那得看你想不想那效果,多数时候,观众还是喜欢看平稳的画面。别没事儿就推拉变焦,那个在画面里晃来晃去的变焦过程,剪辑里通常是直接剪掉的,不好看。真想变焦,干脆拍两个不同焦段的固定镜头,后期切过去。
光线,是视频的生命线!有光才有影,有影才有层次。大白天的顶光最难看,光线硬,阴影重。尽量利用自然光,柔和的侧光、窗户光都很好。室内光线不够?补光灯现在很方便,哪怕是个环形灯也行。拍人物,别把人脸拍得一边亮一边暗跟“阴阳脸”似的。逆光拍摄确实能拍出好看的剪影或轮廓光,但得会用,不然人脸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清。记住,光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巧。
然后是收音!收音!收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个画面糊点、晃点,可能勉强还能看,但声音要是差,有杂音、听不清,这个视频基本就废了。手机自带麦克风很容易录进环境杂音,风声、背景人声、电流声……条件允许,外接个小蜜蜂(领夹麦)或者指向性麦克风,能极大提升音质。录的时候戴上耳机监听,确保声音干净。有时候环境实在嘈杂,宁可后期配音或加字幕,也别用那没法听的原声。
再说说素材。拍回来不能只有一条长长的、从头到尾不断线的视频。剪辑需要多角度、多景别的素材。拍完主要的人物或事件,记得拍点B-roll,也就是辅助画面。比如你讲一个产品,光拍产品本身太枯燥,可以拍拍你使用它的手部动作,产品的一些细节特写,周围的环境等等。这些B-roll在剪辑时穿插进去,能让视频更丰富,也能盖住主画面里不想让人看到的穿帮或者说错话的地方。
多拍几个take(镜头次)!第一遍可能说错了,第二遍可能没找对感觉,第三遍可能光线忽然变好了。别怕浪费存储空间,多拍几条,后期剪辑时你才有得选。同一个画面,也可以尝试不同的运镜或者表情。
别忘了稳定性!除了运镜的稳,还有画面的稳定。手机的防抖或者相机的防抖开起来。需要长时间固定机位?上三脚架!一个稳固的画面是剪辑的基础。
分辨率和帧率怎么选?主流现在是1080P(全高清)甚至4K,分辨率越高越清晰,后期剪辑留给你的裁剪空间也更大。帧率,一般拍人物对话或者普通场景,24fps或30fps就行,看着自然。想拍点升格慢动作?那得用高帧率,比如60fps甚至120fps、240fps,后期放慢才能流畅。拍之前根据你的需求设定好。
最后,一点个人经验:录视频,尤其是你打算剪的,要有点仪式感。不是说非得穿得多正式,而是要进入那个状态。机器架好,参数调好,心里过一遍流程,然后,开始!过程中,可以自言自语地念叨一下,比如“这一条是远景”,“这一条拍特写”,方便后期导入素材后查找和分类。别怕失败,第一次录不好,第二次、第三次再来。录视频本身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拍完后,素材导入电脑,备份是个好习惯!别问我为什么强调这个,谁丢过素材谁懂那种心碎!然后,就进入剪辑阶段了。
总而言之,录一个“好剪”的视频,规划在前,技术是支撑,多拍是保障,收音是底线。它是剪辑的起点,起点好,后面的路才能走得顺。别想着等录完了再想怎么剪,那太被动了。从你按下录制键的那一刻起,脑子里就得有个声音在说:“嗯,这个镜头到时候可以放在这里,那个画面可以和它切起来……” 带着剪辑的思路去录,你才能录出真正为剪辑而生的好素材。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