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用电脑剪辑音乐,无非就是把声音文件“大卸八块”,然后按你的想法重新拼接、组合,再可能调整调整音量、加点效果什么的。你为啥要剪辑音乐?给自己的小视频找一段卡点的背景乐?截取歌曲最燃的那部分做手机铃声?还是把七八首风格迥异的歌串成一个气氛诡异的“精神污染”串烧?理由五花八门,但最终都要靠手里的工具——电脑和软件。
工具先行嘛,对不对?就像做菜得有锅碗瓢盆。音乐剪辑软件多得去了,从免费的到贵的吓人的都有。刚入门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先试试那些不要钱、功能又够用的。比如大名鼎鼎的Audacity。这玩意儿,界面可能有点朴素,甚至可以说有点“年代感”,但别小瞧它,基本的剪切、复制、粘贴、调整音量、甚至简单的效果处理它都能干。而且,它免费啊!这对于只是想偶尔折腾一下,或者预算有限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上手也算快,对着波形图(屏幕上那条高高低低的线,就像声音的心电图),选中你想剪掉的部分,按下删除键,或者复制粘贴,就这么简单粗暴。

再往上一点,如果你觉得 Audacity 有点束缚你的“艺术细胞”,或者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东西,那就可以考虑一些更专业的软件了。像Adobe Audition,这是个狠角色,功能强大得一塌糊涂,各种音频效果器、降噪、多轨编辑,玩转了它,基本上就没有你剪不了、调不好的声音了。但它不是免费午餐,而且操作起来也相对复杂一些,需要花点时间去学习摸索。Mac 用户可能更熟悉Logic Pro,虽然它更偏向音乐制作,但剪辑音频当然不在话下,界面漂亮,用起来也挺顺手。还有FL Studio、Ableton Live这类,它们主要是做电子音乐编曲的,但同样具备强大的音频处理能力,剪辑什么的更是小菜一碟。
选哪个软件,真的取决于你的需求和愿意投入的时间精力。如果你只想简单地截取一段音乐或者合并两段,Audacity 绝对够了。如果你想玩更高级的,比如给声音加混响让它听起来像在山洞里唱歌,或者把人声从伴奏里分出来(这个有点难度,但有些软件可以尝试),那专业的软件就是你的菜。
选好了“武器”,咱就来说说“武功招式”。核心操作其实就那几个:
1.“切”:这是最基础的。你得学会看波形图。波峰波谷代表声音的大小,密集的波形可能意味着复杂的音色或者人声。找到你想要下手的时间点,比如歌曲的某个鼓点、某句歌词的开头、高潮爆炸的一瞬间。大多数软件里,你会看到一个时间轴,配合波形图,你可以精确地选定一个区域。选中了,删除就是剪掉,复制就是留着备用,剪切就是拿走并清空原位。多练练,你就能凭波形图大概判断哪里是主歌、哪里是副歌、哪里是间奏了。有些软件甚至能帮你自动检测节拍,这对于需要卡着音乐节奏剪辑视频或者做串烧非常有帮助。
2.“贴”:把切下来的或者本来就有的不同段落拼接到一起。简单粗暴地“啪”一下接上当然可以,但听起来往往非常生硬,就像声音断了一下又突然响起。怎么办?淡入淡出(Fade In/Fade Out)和交叉淡化(Crossfade)是你的救星。淡入就是让声音从无到有慢慢响起,淡出就是从有到无慢慢消失。这俩用在歌曲的开头结尾非常自然。而交叉淡化更绝,它是让前一段声音慢慢淡出的同时,后一段声音慢慢淡入,两段声音在中间有一个短暂的重叠融合。用好了交叉淡化,你可以让不同歌曲的衔接变得非常顺滑,甚至听不出是两首歌接起来的。这是做串烧、DJ set 这种活儿的核心技巧。
3.“调”:这部分就更“讲究”了。最基本的是音量调整。你可能会发现合并的两段音乐,一段声音大一段声音小,听着很不舒服。软件里都有音量推子,可以调整整段音频的音量。更精细点,你可以做音量自动化,让音量随着时间变化,比如在某个地方声音突然变大突出情绪,或者背景音乐在人声出现时自动降低音量。除了音量,还可以用效果器来给声音“美容”或者“变装”。比如均衡器(EQ),可以调整声音的高中低频,让声音听起来更亮、更温暖或者更有冲击力。混响(Reverb)可以模拟不同的空间感,让声音听起来像在音乐厅、教堂或者狭小的房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效果,像延迟(Delay)、失真(Distortion)等等,玩儿法多了去了,就看你想把声音变成啥样。不过记住,效果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少即是多”。
实际操作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麻烦。比如音频格式。 MP3、WAV、FLAC……它们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WAV和FLAC是无损格式,保留了原始声音的全部信息,音质最好,但文件巨大。MP3是有损格式,通过一些算法去掉了人耳不敏感的声音信息,文件小巧,适合传播,但音质有损。剪辑时最好用无损格式(比如 WAV),等最后导出成品时再根据需要选择格式。如果是做手机铃声或者网络分享,MP3 通常就够了。导出的时候要注意采样率和比特深度这些参数,简单理解就是声音的“清晰度”,越高音质越好,但文件也越大。一般 CD 质量是 44.1kHz 16bit,这对于大多数剪辑需求来说已经足够了。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多听!你剪辑的每一个操作,都要边听边调整。听听衔接是不是自然,音量是否平衡,效果是不是达到了你想要的感觉。刚开始可能剪得磕磕巴巴,或者接的地方总觉得不对劲,没关系,多试几次,耳朵慢慢就“开窍”了。有时候你觉得技术上没问题了,但听起来就是不对,那可能就是“听感”的问题了,需要调整剪切点或者衔接方式。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你鼠标精准地选定一块区域,轻轻一点删除,或者复制粘贴到另一个位置。然后调整那两段音乐交界处的交叉淡化曲线,让它们像丝绸一样顺滑地融合。再给最后那段加个淡出,让声音在适当的地方慢慢消失。整个过程就像在搭积木,又像在雕刻一块璞玉。
别害怕把东西搞砸,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我刚开始用 Audacity 的时候,连怎么选中一段区域都摸索了半天。导出 MP3 的时候参数设置不对,导出来的声音要么特别小,要么音质差得可怜。这些都是经验,只有自己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总而言之,用电脑剪辑音乐,软件是工具,剪切、拼接、调整是基本功,多听、多练、多摸索是提升的关键。这事儿不光是技术活,它甚至带点艺术创作的味道。你可以赋予一段老音乐新的生命,可以把原本不相干的声音组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试试看吧,抓起你的“数字剪刀”,去声音的世界里撒点野!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