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怎么做?第一步啊,根本不是打开剪辑软件。是找素材。这玩意儿就像个寻宝游戏,得有耐心,得有眼光。不是随便抓段视频就能用的。你得清楚自己想表达个啥,想讲个啥故事,想传达个啥情绪。是怀旧?是恶搞?是讽刺?是赞美?方向得先有,哪怕就一个模模糊糊的念头。然后你就去茫茫大海里捞针,电影片段、电视剧集、纪录片、新闻报道、老广告、用户随拍……什么都行,只要它能为你所用。这过程可能枯燥,可能惊喜。有时翻半天找不到个合心意的镜头,气得想摔鼠标;有时就那么一晃眼,看到个绝了的画面,或者一句对白,啪!灵感就来了,整个片子的骨架瞬间在你脑子里搭起来了。
素材找到了,堆在那儿,乱七八糟的。接下来,解构。这不是大学里的啥理论课,就是把那些视频拆开,掰碎。一个长镜头,可能你只需要其中三秒;一段对话,也许就一句是精华。这个过程其实挺反直觉的,你得忘记它原来的语境,只看它作为视觉符号或听觉符号本身的潜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配乐的烘托、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它们在你新的语境下,能碰撞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这个阶段,你就是个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但又得大胆地,把旧的结构炸开。

然后是搭建。把那些碎片捡起来,按你脑子里的那个新的逻辑重新组装。这才是真正考验剪辑功力的时候。镜头跟镜头的衔接,快慢节奏的变化,声音的运用(别忘了声音!音效和音乐是二次剪辑的灵魂伴侣),字幕的配合(有时候一个神来之笔的字幕,能让整个段子升华)。这不是简单的线性拼接,你要考虑观众的感受,怎么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怎么让他们在你设定的点上或笑出来,或沉默,或惊叹。这里面门道太多了,快切制造紧张,慢镜头拉长情绪,突兀的转场可以打破预期,平滑的叠化可以营造梦幻……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意义。
你可能会发现,光靠剪辑还不够。素材本身可能不够完美,或者你想要更强烈的风格。这时候,加工就来了。加滤镜调色(让画面更统一,或者更有冲击力),加特效(适当的点缀,别堆砌得跟PPT似的),甚至自己补拍点什么混进去(硬核玩家!)。配乐更是重头戏。找一首对味的歌,或者自己混一段音效,它能瞬间改变画面的气质。原来可能只是普通的走路镜头,配上悬疑的音乐,立马就毛骨悚然了;配上激昂的,就变史诗远征了。但版权这事儿啊,是个雷区,特别是你想公开传播的话。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绞尽脑汁去找那些无版权音乐素材,或者干脆自己折腾点简单的原创旋律。挺不容易的。
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话。你在和原始素材对话,和潜在的观众对话,更重要的,你在和自己对话。你在问自己:我真的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吗?这个节奏对吗?这个感觉到了吗?你会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推翻自己。剪出来一段,看着觉得“嗯,有点意思”,过两天再看,“啥玩意儿啊这都是!”然后推倒重来,或者修修补补。这就是二次剪辑的常态,迭代,再迭代。
工具嘛,现在选择太多了。从手机上的剪映、必剪,到电脑上的Pr(Premiere Pro)、FCPX(Final Cut Pro X)、DaVinci Resolve,甚至更专业的AVID。没啥最好的,只有最顺手的,或者说,最适合你目前需求的。别一开始就去追那些特复杂的专业软件,把你给劝退了。先用个简单的上手,感受一下剪辑的乐趣,明白那个逻辑。等你觉得手里的家伙不够用了,自然就知道该换啥了。软件只是个工具,创意和执行力才是核心。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避免侵权。用别人的东西,尺度得把握好。商业用途尤其要注意,别给自己惹麻烦。学习、研究、个人玩儿可以相对自由点,但如果要发出去,特别是平台管理比较严的,得小心。很多平台有自己的规则,比如时长限制,或者对特定内容有限制。提前了解一下,省得白忙活一场。但话说回来,有时候为了艺术表达,你可能不得不游走在边缘,这其中的取舍,只有你自己能决定。但作为建议,尊重原创永远是对的,能联系到原作者授权是最好的。
总而言之,二次剪辑这事儿,不是简单的Ctrl+C再Ctrl+V。它是带着你自己的理解,你的视角,你的情感,去把别人的东西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新作品。它要求你既有大海捞针的耐心,又有解构重塑的魄力,还得有点技术的傍身,最后,别忘了那点对新故事的渴望。挺折腾的,但当一个新玩意儿在你手里诞生,而且能触动别人的时候,那个成就感,啧啧,真棒。去做吧,去玩吧,别怕试错。每个看了觉得“卧槽,还能这么剪?”的二次创作,背后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啊,这特么是什么玩意儿?”的阶段。就是这么回事儿。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