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怎么弄呢?方法嘛,其实有几种,但每种都有自己的门道和坑。
先说最常见的,也是很多人手头只有一段拍好的视频时,不得不用的办法:后期软件处理。没错,就是在剪辑软件里硬生生把背景“P”模糊了。主流的软件像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 (达芬奇)、Final Cut Pro,甚至现在手机上贼火的剪映/CapCut,都有这功能。

这个方法的逻辑听起来简单:把你要清晰的主体(人啊、物啊)抠出来,或者说“蒙版”选出来,然后把没被选中的地方(也就是背景)给它加个模糊滤镜。听着简单对吧?实际操作起来……嘿嘿,那得看你的素材给不给力,以及你的耐心值有多少。
一般来说,第一步是复制你的视频轨道。上面那层用来放主体清晰的部分,下面那层用来放背景虚化的部分。然后重点来了,你得在上面那层轨道上,用蒙版工具把主体给勾勒出来。如果主体是静止的,那恭喜你,勾一次就行。但视频里的主体嘛,总是要动的啊!于是你就得启动追踪功能 (Tracking)。软件会尝试自动跟着你的主体走,听起来很智能对吧?可现实往往骨感,尤其是主体移动速度快、光线变化大、背景跟主体颜色对比不明显,或者画面里突然有东西遮挡一下……得,自动追踪分分钟翻车!
一旦追踪失败,或者效果不理想,咋办?手动调整关键帧 (Keyframing)!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检查蒙版有没有跑偏,跑偏了就手动挪回去、调整形状。天哪,如果是几分钟的视频,主体还老晃来晃去……我跟你讲,那工作量,绝对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肝到飞起”。做到后面简直要怀疑人生,眼睛都快看瞎了。所以啊,后期抠像虚化,真的不是万能药,它费时费力,对素材要求还高。主体跟背景对比度高、主体运动轨迹相对简单的素材,做起来能轻松点。
蒙版搞定了,保证主体在上面那层轨道里“露出来”了,接着就选中下面那层轨道(那可是完整的画面,只是被上面那层“盖住”了主体部分),给它加个模糊特效 (Blur Effect)。常见的有高斯模糊 (Gaussian Blur),效果比较均匀。想要效果更真实点,模拟相机镜头那种光斑效果?那就试试镜头模糊 (Lens Blur)或者散景模糊 (Bokeh Blur),它们能更好地模拟不同形状的光圈,让背景的光点变成好看的圆形、六边形啥的。模糊的程度嘛,自己拉滑块看着办,别一下拉满,太假了;也别太轻,没啥效果。得跟前景的清晰度形成对比,又不能显得生硬。
哦,对了,还有个细节特别重要:蒙版的边缘!抠出来的边缘如果太锐利,会显得主体像个贴纸一样贴在背景上,特别假。所以通常需要给蒙版加个羽化 (Feathering),让边缘稍微柔和一点,过渡自然点。羽化的程度也得仔细调整,别羽化过头了,主体边缘都模糊了。
这后期软件抠像虚化,好处是有啥素材都能试试,属于亡羊补牢的手段。缺点呢,就是耗时耗力,效果看天吃饭(看素材质量),而且有时候边缘处理不好,总觉得怪怪的,不够自然。
那有没有更理想的方法?当然有!最理想的办法,其实是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考虑好。这就是相机世界里常说的“浅景深”。怎么拍出浅景深效果呢?主要靠几点:
1.大光圈镜头 (Wide Aperture Lens):这是最直接的。F值越小,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背景就越容易虚化。F1.8、F1.4甚至F1.2这种大光圈镜头,拍人像那背景虚化得跟奶油一样,梦幻得很。当然,大光圈拍摄对焦也更容易失误,因为清晰的范围太窄了。
2.长焦距 (Long Focal Length):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也能压缩空间感,让背景更容易虚化。同样焦距下,长焦镜头比广角镜头更容易获得浅景深。
3.主体离背景远 (Subject Far From Background):这是个常常被忽略但非常有效的技巧。哪怕你光圈不是特别大,只要让你的拍摄主体离后面的背景足够远,背景自然就更容易脱焦虚化了。
4.相机传感器尺寸 (Sensor Size):同样光圈和焦距下,传感器尺寸越大(比如全画幅比APS-C画幅,APS-C比M4/3),景深越浅,虚化效果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业摄影师、摄像师喜欢用全画幅相机。
前期拍出来的虚化,效果通常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光斑(Bokeh)的形状、过渡都非常柔和,不是后期算法硬算出来的。而且你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根本不用抠像、不用追踪,直接用原始素材就行,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强烈建议在拍摄时就想办法制造浅景深。布光也很重要,背景如果有一些点状光源(比如灯串、远处的街灯),浅景深下就能形成漂亮的光斑效果,非常抓人眼球。
除了上面两种主要方法,这两年还有一些AI工具也开始提供一键虚化背景的功能。它们利用人工智能来识别画面中的主体,然后自动进行虚化。有些效果已经做得挺不错了,特别是在主体比较清晰、背景相对简单的场景下,能省不少事儿。但AI嘛,总有识别失误的时候,特别是遇到复杂场景或者多人同框时,可能就不那么精准了,需要人工介入修正。而且不同的AI工具,效果也参差不齐,有的可能虚化得不够自然,或者边缘处理不够好。但对于追求效率或者非专业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越来越方便的选择。剪映的手机版和电脑版现在就有这个功能,操作起来算是比较傻瓜的。
总的来说,视频剪辑中想要虚化背景,后期抠像追踪是“万金油”但苦力活,适用于各种已有的素材;前期拍摄制造浅景深是效果最好、最自然的方法,属于根治方案;而AI工具则是新兴力量,省时但不一定永远完美,适合快速处理或作为辅助手段。
到底选哪种?就看你的现有素材是啥样的,你追求的是极致效果还是效率优先,以及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去折腾。对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要求非常高或者实在没法重拍,我会优先尝试AI工具,不行就老老实实手动抠,但下次拍的时候,绝对会想办法用大光圈镜头、拉开主体跟背景的距离,争取把虚化这事儿在拍摄端就搞定。毕竟,前期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留到后期让自己掉头发呢?
所以,别再说“视频剪辑怎么虚化背景”听起来好玄乎了,无非就是这几板斧。练熟了蒙版和追踪,或者学会怎么用光圈焦距,再不行就试试AI,总有一款适合你(或者说,总有一种方法能让你勉强达成目的)。关键是动手去试,去感受不同方法带来的差异和付出的努力。视频这玩意儿,多练多琢磨,总会有惊喜的。祝你成功把那些碍眼的背景都变成一团漂亮的糊糊!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