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剪辑?别怕,谁不是从一脸懵逼过来的?最最基础的,当然是素材导入了。把你辛辛苦苦拍的、或者下载的那些视频、音频、图片,一股脑儿地拖进那个叫“项目”的面板里。这里得说句,素材管理真!的!很!重!要!文件夹分分好,命名规范点,不然等你项目大了,找个片段能把自己找崩溃,那感觉,酸爽得不行。
然后就是搭台子,序列设置。这步其实挺关键的,决定了你最后导出的视频是什么样的分辨率、帧率。选错了?到时候要么画面糊,要么动作怪怪的,甚至输出都成问题。所以,看清楚你素材的属性,或者想想你最终想在哪里播放,YouTube?抖音?大荧幕?这些都决定了你的设置。第一次设对可能有点蒙,多试几次,或者直接套用常用的预设,比如 1080p 25帧什么的,稳妥。

好了,工作区搭好了,素材也进来了。最激动人心(也最枯燥)的部分来了——把素材拖到时间轴上。那条横着的带子,就是你故事流淌的地方。刚把片段放上去,可能一大坨,啥重点都没有。这时候,你的第一把刀——剪切工具(那个小刀片图标,或者快捷键 C)就该登场了。这是剪辑的灵魂啊!把不要的部分咔咔剪掉,把精彩的部分留下来。这不是简单地“减法”,你是在给你的素材注入节奏。
想象一下,你拍了一个人从远处走近的镜头。如果从他刚出现就放,可能太慢,没劲儿。如果在他快走到镜头前一瞬间才开始放,可能太突兀。什么时候剪进去?什么时候剪出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叹息,什么时候让它出现,什么时候让它消失,全靠你手里的剪刀决定。这决定了观众的情绪。有时候,一个利落的快剪能带来紧张感,有时候,一个舒缓的长镜头配上延迟的剪切点,又能营造出孤独或思考的氛围。
剪完了,光秃秃的片段连在一起,肯定生硬。这时候就需要转场了。PR内置了一堆,什么叠化、划像……种类多得吓人。但讲真,除非你有特别的设计,不然大多数时候,最安全、最不容易出错的还是简单的叠化(Dissolve)或者干脆就硬切(Cut)。那种花里胡哨的转场,用不好瞬间拉低逼格,显得特别土。记住,转场是为了让画面连接更顺畅,或者制造某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不是用来炫技的。少即是多,这是真理。
光有画面不行,声音可是电影的半壁江山!音频处理在PR里也挺方便。把你的同期声、背景音乐、音效都拖到时间轴下面的音频轨道。这里可以调节音量大小,做个淡入淡出,或者用PR自带的效果来降噪、调整均衡器。想想看,一段紧张的追逐戏,如果只有画面没有急促的心跳声、风声,是不是瞬间就没感觉了?或者一个安静的场景,只有轻柔的背景音乐,人物细微的呼吸声,那种代入感就出来了。声音能极大地增强画面的故事感和情绪。
让画面更好看?那就是调色了。这玩意儿水很深,从基础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调整,到复杂的曲线、色轮、LUT(查找表)应用,能彻底改变一个镜头的氛围。一个本来平淡的画面,通过调整色调,可以变得温暖怀旧,也可以变得阴冷压抑。PR的 Lumetri Color 面板功能强大,玩儿好了,能让你的作品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不过也别乱调,保持整体风格统一,别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像打翻了染料盘。
再高级一点?学学关键帧吧。想让你的画面动起来?比如缩放、位移、旋转,或者让某个效果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关键帧就是你在时间轴上设定的一个点,告诉PR在这个点上,某个属性的值是多少。然后在另一个点再设一个关键帧,PR就会自动计算中间的变化过程。用好了关键帧,你的画面就不再是死的,可以做出很多细腻的动画效果,比如字幕的飞入飞出,或者对焦点的转移等等。
当然,PR的功能远不止这些,还有字幕、图层、嵌套序列、代理剪辑(处理高分辨率素材时超有用)等等,学无止境。但核心的剪辑流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在时间轴上摆放、修剪、调整、润色你的素材,直到它变成你脑海里或者脚本里的那个样子。
做完这一切,感觉差不多了,最后一步就是导出了。选择合适的格式和参数,H.264 是最常用的,兼顾了画质和文件大小。点下导出按钮,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取决于你电脑配置和视频长度)。这期间,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最后出来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啥遗漏的。
把毛糙的素材变成有节奏、有情绪、有故事感的成品,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PR只是你的工具,是那把雕刻刀。关键在于你脑子里想表达什么,你想让观众感受到什么。掌握PR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想法,你对剪辑的理解,你如何用这门语言去讲述一个故事。所以,别光盯着那些按钮和菜单,多看看好的电影和视频,去感受它们的节奏、它们的剪辑点、它们的调色和声音,那才是真正能帮你用PR做出好东西的灵感源泉。上手练,多尝试,别怕犯错,这才是在PR里玩转剪辑的不二法门。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