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如何将视频进行剪辑这个话题,我总觉得像在教人怎么呼吸。听起来是本能,但真要琢磨起来,里面的门道,深了去了。你别指望我给你列个1、2、3、4的傻瓜式步骤清单,那玩意儿网上到处都是,你看完还是蒙圈。今天,我想跟你聊点“心法”,聊点那些教程里一笔带过,却能决定你片子是“能看”还是“好看”的玩意儿。
你刚拍完一堆东西,相机存储卡滚烫,心里也火热。把素材一股脑儿地倒进电脑,点开一看,完了,几十个G的零碎片段,手持拍摄的画面晃得像地震现场,说的话颠三倒四,那一瞬间的成就感立马被巨大的茫然感吞噬。别慌,所有剪辑师,哪怕是大神,面对的都是这么一堆“垃圾”。剪辑的本质,就是垃圾分类,然后从垃圾里炼出金子。

第一步,永远不是打开剪辑软件。
错!大错特错!第一步是泡杯茶,或者来罐冰可乐,强迫自己把所有素材,对,是每一个片段,从头到尾看一遍。别快进,别跳。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堪比酷刑,但你必须做。为啥?因为你要在脑子里完成第一次“剪辑”。你要记住哪个镜头里你笑得最傻,哪句话说得最真诚,哪个画面美得能当壁纸。这个过程叫“阅片”,也叫“盘道”,把你的素材盘熟了,你才知道自己手里有什么牌。
然后,才是选剪辑软件。这玩意儿就跟选兵器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顺手的。手机上,用剪映,方便快捷,功能也够吓人,随便套个模板,音乐一卡,发个抖音朋友圈,齐活了。但你要是想正儿八经搞创作,把剪辑当个手艺,那我劝你还是上电脑。免费的,达芬奇(DaVinci Resolve),调色功能强到变态,剪辑模块也越来越好用,业界良心。付费的,Premiere Pro和Final Cut Pro,行业标配,插件多,教程也多,你遇到的任何问题,网上基本都有人替你踩过坑了。别纠结,随便选一个,扎进去,用熟练了都一样。
好,软件装好了,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动手”。
先别管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和转场,咱们先做“粗剪”。
什么叫粗剪?就是搭骨架。你新建一个项目,把刚才脑子里记下的那些“还不错的”片段,按照你故事的大概顺序,扔到时间线上。别在意时长,别在意衔接,甚至别在意声音。就像砌墙,你先把砖头一块块码上去,歪七扭八的不要紧,先把墙的雏形立起来。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故事的脉络理顺。从哪开始,中间经历了什么,到哪结束。这个过程要快、要准、要狠。那些犹豫不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镜头,删!别心疼,心疼是你创作路上最大的敌人。你的时间线会从两小时的素材,被你砍到可能只剩十分钟。恭喜你,这十分钟,就是你故事的骨血。
接下来,是“精剪”,这才是灵魂所在。
如果说粗剪是体力活,那精剪就是艺术创作。现在,你要像个雕塑家一样,一帧一帧地去打磨你那十分钟的骨架。这里的核心,是节奏控制。
什么是节奏?就是呼吸感。一段对话,两个人你来我往,中间的停顿是长是短,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一个风景镜头,是停留三秒让人心旷神怡,还是停留一秒匆匆掠过,完全是两种味道。你得反复看,反复听,用你的直觉去感受。感觉这里快了,就加个空镜或者慢动作;感觉这里拖沓了,就把中间的废话“嗯啊哦”全剪掉。
这时候,可以聊聊转场了。我最烦的就是那种恨不得每个镜头都加个炫光、翻转、缩放特效的小白。记住,最好的转场,是让观众感觉不到转场。最常用的,就是“硬切”,上一个画面结束,下一个画面直接开始,干净利落。稍微进阶一点,用J-Cut和L-Cut,就是让上一个画面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画面,或者下一个画面的声音提前进来。这种声画不同步的感觉,会让你的片子瞬间变得“电影感”十足。比如,主角正要推开一扇门,门还没开,门后的嘈杂声已经传来了,这不比任何一个翻页转场都高级?
声音,是视频的半条命,甚至更多。
我跟你说,一个画质再烂的视频,只要声音清楚、配乐动人,观众都能看下去。但一个4K超高清的视频,如果声音是刺啦刺啦的,那绝对是场灾难。
所以,处理声音是重中之重。首先,人声对白一定要清晰。降噪、增益,把环境杂音压下去。然后,是背景音乐(BGM)。求求你,别再用那些抖音神曲了。去找一些无版权的音乐网站,根据你视频的情绪去找配乐。激昂的、悲伤的、悬疑的、宁静的……音乐是情绪的放大器,能直接把观众带入你的世界。音乐的音量也要注意,不能盖过人声,要像一层底色,恰到好处地烘托氛围。
还有音效!这是无数人忽略的宝藏!关门声、风声、打字声、杯子放下的声音……在对应的画面上加上这些细微的音效,你的视频会瞬间变得“真实”和“立体”。观众可能说不出哪里好,但他们就是会觉得,你的片子,看着“舒服”。
最后,给你的视频“化个妆”——调色。
调色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它是情绪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同的色彩倾向,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暗示。你想表达怀旧温暖的感觉,就往黄、橙色调上靠。你想表达科技、冷酷或者悲伤,就加点蓝色。你想让画面看起来干净通透,就提高对比度和饱和度。
别被那些复杂的曲线、色轮吓到。一开始,你只需要学会调整最基本的“曝光、对比度、饱和度”,就能解决80%的问题。等你熟练了,再去研究那些复杂的色彩理论。记住,调色的目的是为故事服务,而不是炫技。统一全片的色调,让它看起来像一个整体,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调色盘”,你就已经成功了。
万事俱备,只差“导出”。
别在最后一步翻车。导出设置直接决定了你最终成片的清晰度。一般来说,选择H.264编码,MP4格式,码率(Bitrate)设置在10-20Mbps之间,导出的视频在清晰度和文件大小之间能取得一个不错的平衡。如果你要上传到视频网站,可以去查一下对应平台的推荐设置,这样能避免视频被二次压缩导致画质下降。
好了,讲了这么多,其实如何将视频进行剪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你用了多贵的设备,多牛的软件,而在于你的“剪辑思维”。它是一种讲故事的逻辑,是一种对情绪和节奏的把控。多看,多想,多练。把你自己的生活,你的所思所想,当成最好的素材,去剪,去折腾。你的第一个作品可能很烂,没关系,第二个会好一点,第十个,第一百个,你就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语言和节奏。
剪辑,就是这么一个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过程。很酷,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