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剪辑,咔咔一顿操作,画面流畅了,故事线顺了,镜头衔接妙了,看起来好像齐活儿了。但你放出来听听?要么是现场嘈杂声,要么是生硬的对白,要么干脆就——一片寂静。这时候,声音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尤其是配音,它能瞬间改变你对这个画面的感知。
我经历过不少这样的场面。一个本来拍得平平无奇的空镜,比如一个雨夜街头,路灯拉长了孤单的影子。如果只是原声的雨滴声,可能也就那样了。但你给它叠上一层低沉、略带磁性的旁白,讲述一个关于等待、关于离别的故事,突然间,那个画面就有戏了。它不再只是街头一角,它成了一个情绪的载体,一个故事的开端或结尾。这就是配音的神奇之处,它能给没有生命的画面注入情绪和灵魂。

那到底怎么给剪辑好的片段配音呢?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真没有。非要说个流程,大概就是:先看你的剪辑,把画面“吃透”。你剪这个画面是想表达什么?开心?难过?悬疑?急促?缓慢?情绪是核心。然后,根据你想要的情绪和叙事需求,决定配音的类型。是旁白?是人物的后期对白补录(所谓的ADR,Automatic Dialogue Replacement)?还是模拟各种声音的音效(这严格说不算配音,是声音设计的一部分,但有时候界限没那么分明,比如拟音师模仿动物叫声给画面里的动物配音)?最常见、也最考验功力的,还是旁白。
旁白怎么配?找人呗。找谁?声音得合适啊!这可比找演员演戏有时候还难。演员不合适还能化妆、能调教,声音不合适,那真是硬伤。一个本来很有力量的画面,你配个软绵绵的、没精打采的声音,立马泄气。反过来,一个细腻、有层次的画面,你配个大喇叭似的、字正腔圆得像播新闻的声音,也违和得要死。所以,选配音演员,就是一场听觉上的“选角”。得听ta的音色、语速、节奏、断句习惯,最重要的是,ta能不能理解你的画面,用声音去“演”那个画面。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先定下配音的风格,再去调整剪辑的节奏。比如一段快速剪切、充满冲击力的蒙太奇,如果旁白用那种急促、呼吸感强的语速,配上紧张的音乐,哇,那个感觉就来了!反过来,一个长镜头,画面缓慢推移,这时候的旁白就得悠着点儿,字斟句酌,每个字都像是从画面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所以说,配音和剪辑,它俩是得“配合”的,是跳双人舞,不是各跳各的。
写配音的稿子,那更是个技术活儿加良心活儿。旁白稿不是写作文,它是要念出来的。得考虑人的呼吸,得考虑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来配合画面里的特写或者重要的视觉信息。句子不能太长,不然一口气念不完,听着累。词儿也不能太生僻,得让人一听就懂。但又不能太口水化,得有文采,有力量。尤其是在做纪录片或者宣传片的时候,旁白稿的文字质量,几乎决定了片子的格调和深度。
有次我们做个片子,剪辑已经很棒了,画面精美,节奏感也强。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后来请了个特别厉害的配音老师,给了他稿子。他没急着念,而是先坐那儿,把片子看了好多遍,一边看一边小声嘟囔,像是在跟画面“对话”。然后他开口了,哇,那一瞬间,整个房间都安静了。他的声音不像是在“读”稿子,更像是在“讲述”,每个字的轻重、每个词的停顿,都跟画面里的情绪走得丝丝入扣。本来有点平的句子,被他那么一念,立马就活了,有了力量。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配音它不是简单的“把文字变成声音”,它是二次创作,是表演。
录音的过程也充满变数。你以为稿子写好了,配音演员也找好了,进棚就能顺利录?想得美!棚里的气氛、配音演员当天的状态、甚至一个喷嚏、一声肚子叫,都可能打断你。而且,同一个句子,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节奏念出来,效果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得一遍一遍地录,反复比较,找出那个最契合画面的感觉。有时候一个短句,可能要录几十遍,只是为了那一个微妙的停顿,或者那个字尾稍稍拖长一点的音。折腾吗?真折腾。但没办法,为了最终呈现的效果,这点儿“磨”是必须的。
别以为配音就完了。录好的声音素材,孤零零地放在时间线上,它是不完整的。你得把它跟背景音乐混在一起,跟现场同期声(如果保留的话)混在一起,跟各种音效混在一起。这就是混音了。配音的声音不能太大,压过音乐和音效,也不能太小,听不清。它的电平得合适,它的均衡得舒服,它的混响得对味儿。一个好的混音师,能让你的配音听起来不像是“贴”在画面上的,而是从画面里“长”出来的,自然融为一体。有时候,为了让旁白更突出,我们甚至会把背景音乐在旁白出现的时候稍稍压低一点点,只是一点点,不让人察觉,但听感上旁白就更清晰了。这些都是细节,但细节决定成败。
所以啊,影视剪辑如何配音?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如何用声音去理解、去丰富、去升华你的画面。它是技术,更是艺术。它需要你对画面有深刻的洞察,需要你对声音有敏锐的感知,需要你跟配音演员有良好的沟通,需要你在录音棚里有足够的耐心,需要你在混音台上找到完美的平衡。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步骤,它是整个剪辑流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是决定性的一环。
下回你看片儿,尤其是一些纪录片或者广告片,多留意一下它的旁白。听听那个声音是怎么讲故事的,它是如何引导你的视线,如何调动你的情绪。你会发现,有时候,真正打动你的,除了画面本身,还有那个声音。那个看似简单的配音,背后藏着多少心思和打磨啊。
这事儿没完,永远没完。每次做配音,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一次新的学习。因为每个剪辑的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需要的声音也是独一无二的。找到那个对的声音,那个对的感觉,那就是胜利。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