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它叫Adobe Audition,听着挺专业,好像只有录音师才能用。扯!咱普通人,想给自己的视频配个合适的背景乐,想把几首歌巧妙地拼一块儿,或者单纯想把手机录的那段带杂音的吉他声弄干净点儿,Au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强大,但不意味着不能用来干点儿小事儿。
首先,最最基础的,就是剪切和拼接。这个太常用了。比如下载了一首歌,前面有个贼长的纯音乐前奏,或者后面拖着一段无意义的尾音。打开Au,把音频文件拖进去,它就变成一道道彩色波形。用选择工具(鼠标光标变成那个工字形状的),选中你不想要的那段波形,按下键盘上的Delete键,或者右键选择剪切(Cut),嗖一下,那段声音就没了。想留白?也行,选中区域,静音(Silence)一下。想把两段不相关的音乐连起来?把第一段音频放在轨道上,然后把第二段拖进来,挪到第一段的末尾,对齐。就这么简单。当然,直接这么连可能会很突兀,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交叉淡化(Crossfade)了,让两段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就像电影镜头切花一样。选中两段音频交叠的部分,通常Au会智能生成淡化曲线,拖动曲线上的小方块,就能调整淡化的速度和方式。这个小技巧,能让你的剪辑听起来顺滑很多,不那么生硬。

再进一步,就是玩儿多轨。这是Au的精髓之一。想象一下,你有段自己唱的歌,想配个伴奏;或者想把三个不同音轨的声音混在一起:一段背景音乐、一段人声独白、再加点儿环境音效。这时候你就得切换到多轨视图。Au像个虚拟的调音台,每条轨道都可以放一个音频文件。你可以独立调整每条轨道的音量大小,控制它在整个混音里的存在感。背景音乐小点儿,人声大点儿,或者让某个音效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冒出来。那个绿色的推子,拉上拉下,看着波形跟着变,特别直观。还能调声像(Pan),让声音偏左耳朵听得多点儿,还是偏右耳朵。玩儿出点儿空间感。
多轨视图里,最有趣也最考验技术的,是各种效果器。这玩意儿,就像是声音的滤镜。比如,你想让你的声音听起来在山谷里回荡?加个混响(Reverb)。想让声音重复几遍,形成回声?用延迟(Delay)。想让干巴巴的声音听起来更温暖,或者更明亮、更尖锐?那得动用均衡器(EQ)。EQ这东西,是个大学问,但入门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调高中低音的旋钮,通过提升或衰减特定频率的声音,来改变音色。人声通常会在中高频做点文章,让它更清晰;贝斯什么的,肯定是在低频发力。Au内置了海量效果器,什么压缩(Compressor),限制器(Limiter),合唱(Chorus),哇哇失真(Wah/Distortion)……光是看着名字都够你琢磨半天。别怕试错,大胆地往轨道上拖效果器,听听看声音变啥样了。不好听?删掉重来。唯一要注意的是,效果器不要叠加太多,容易把声音弄得失真、不自然。有时候,一点点效果,效果反而最好。Less is more,音频处理里这句话特别灵。
不得不提的还有降噪。有时候录音环境不好,有电流声、空调声、或者底噪。Au的降噪功能非常强大。一般流程是先找一段只有噪声、没有人声或音乐的“噪音指纹”(Noise Print)。选中这段纯噪声,右键选择捕捉噪音指纹。然后选中你想要处理的整段音频,打开降噪(处理)效果器,它会读取之前捕捉的噪音指纹,然后你调整一下降噪的强度。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听,降得太狠声音会发闷、失真,降得太轻噪音还在。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恼人的底噪抹掉,声音一下就干净了,那种感觉,啧啧,太爽了。
除了这些,Au还能变速度(Tempo),变音高(Pitch)。你想把一首歌变快点儿配个快剪视频?或者把人声变萌变粗?它都能做到。不过记住,变动太大会导致声音失真,听起来怪怪的,像机器人或者含着东西说话。适度调整就好。
最后,辛辛苦苦剪辑、混音、加效果,别忘了导出(Export)你的成果。文件—导出—混音,或者直接导出某个选中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格式(比如常用的 MP3, WAV)和品质(比特率越高,文件越大,音质越好)。一般网络分享 MP3 320kbps 就足够了,对音质有极致追求或者用于专业用途,就导出无损的 WAV 格式。
用Au剪辑音乐,不是说你一下子就得变音频大神。从最简单的剪切拼接开始,慢慢摸索多轨混音,学着给声音加点儿效果器,清理一下噪音。每学会一个新功能,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是个工具,是个能把脑子里对声音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的工具。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声音变怪了,效果没达到预期,别急,多试几次,多听,或者去网上搜搜别人的教程和经验。音频处理这东西,耳朵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别被Au专业的外表吓到,它没那么高冷。它藏着无数的可能性,等着你去探索,去创造。拿起你的音频文件,打开Au,开始玩儿吧。把那些杂乱的声音,变成你想要的样子。那感觉,成就感满满!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