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见过太多剪辑师,画面玩得天花乱坠,什么电影感调色、炫酷转场,信手拈来。可你让他处理个录音?他瞬间就蔫了,最多就是把音量条拉一拉,齐活。每次看到这种操作,我心里都咯噔一下。兄弟,你这视频的“半条命”可就这么草草了事了啊。
声音,是魂。你信不信?

你辛辛苦苦拍的4K画面,调色调得跟电影似的,结果人声一出来,全是“嘶嘶”的电流底噪,或者某个字突然“嘭”一下爆音,跟在地下室用座机录的一样,那瞬间,高级感就全碎了。观众可能说不出哪里不对,但他就是觉得你这片子“糙”。这个“糙”,十有八九就出在声音上。
所以,今天不扯那些虚的,我就跟你聊聊,在PR剪辑录音这事上,我是怎么从一个小白,被甲方和各种糟心素材逼成一个“略懂”的家伙的。
别再害怕“效果”面板,那是你的军火库
刚开始用PR,我跟很多人一样,看到右边那一长串的音频效果,头都大了。什么“德-噪声”、“德-嗡嗡声”、“参数均衡器”……这都什么玩意儿?感觉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跟天书一样。
后来我悟了,你不需要全认识。你只需要找到你战场上最常用的那几把枪,然后把它玩熟,就够你横着走了。
我的常用“三件套”,不,四件套,分享给你:
第一件:降噪(DeNoise)—— 救命稻草
这绝对是处理人声录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你用多好的麦克风,在多安静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底噪。空调声、电脑风扇声、电流声……这些就是毁掉你录音质感的罪魁祸首。
PR里的降噪效果(DeNoise)就是干这个的。别直接拖到音频上就完事了!那叫偷懒,效果还贼差。
我的路子是这样的:先仔细听你的录音,找一段只有噪音、没有人说话的空白部分。然后把这个效果拖到你的音频轨道上,在左边的“效果控件”里找到它,点“自定义”。你会看到一个设置界面,里面有个“处理焦点”之类的选项,把它拉到只关注噪音的频率上。然后,关键来了,那个“总量”或者“Amount”的滑块,千万别图省事直接拉到100%!
你试试拉到100%,听听那人声,是不是变得又干又瘪,像被关在罐头里说话?这就是降噪过度的典型“副作用”。我的经验是,从40%左右开始尝试,一边听一边微调。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噪音完全消失,而是让它被压到几乎不可闻,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人声的质感。记住,PR剪辑录音的核心在于“平衡”,而不是一刀切。
第二件:参数均衡器(Parametric Equalizer)—— 声音的“美图秀秀”
降噪完了,声音干净了,但可能听起来还是“闷”或者“刺”。这时候参数均衡器就该登场了。
别被它上面那些花里胡哨的曲线吓到。你把它想象成声音的“美图秀秀”或者“PS”里的曲线工具。它就是用来给你的声音“塑形”的。
对于人声,我一般就干两件事:
切掉“浑浊” :在均衡器的最左边,通常是低频部分(比如100Hz以下),这里藏着很多我们人耳听着不舒服的“嗡嗡”声,会让声音听起来很浑浊。我会用一个“高通滤波器”(HP),像用一把刀一样,把这部分频率直接切掉。你会发现,声音瞬间就清爽了。
增加“空气感” :在均衡器的右边,高频部分(比如5kHz-10kHz),这里是决定人声清晰度和“空气感”的地方。我会稍微把它往上拉一点点,大概2-3dB就够了。这一步能让声音听起来更“亮”,更有穿透力,仿佛给声音开了一扇窗。
别乱拉!每一步调整,都要戴上你的耳机,仔细听。均衡是个细致活,调得好,声音立马提升一个档次;调不好,就成了灾难。
第三件:动态处理/压缩(Compressor)—— 声音的“管家”
这个东西,很多新手直接跳过。太可惜了!压缩,说白了,就是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稳”。
你想想,人说话是不是有时候声音大,有时候声音小?录下来之后,就会出现音量忽高忽低的情况。观众听着就累,要么使劲调大音量听清小声部分,结果被突然的大声吓一跳。
压缩器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会自动把过大的声音压下来一点,把过小的声音提上去一点。这样一来,整个声音的响度就变得非常均匀、稳定。听起来特别舒服、特别专业。
PR里我常用的是“多段压缩器”或者“动态处理”。里面的参数比如“阈值”、“比率”,一开始你可能不懂,没关系。PR的“基本声音”面板(Essential Sound)里有预设,你可以选“对白”,然后选“播客声音”或者“使声音平滑”,它会自动帮你加上一个效果不错的压缩。先用起来,感受到它的好处,再慢慢去研究那些参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四件:混响(Reverb)—— 创造空间的魔法
处理完的人声,干净、清晰、稳定,但可能会有点“干”,就是听起来像在录音棚那种完全没有回声的“死”空间里录的。缺了点生气。
这时候,加一点点混响,就能创造奇迹。
我不是让你加教堂那种夸张的回声效果!PR效果里的“Studio Reverb”(录音室混响)就很好用。我通常会选择一个“小房间”或者“中等房间”的预设,然后把“干/湿比”(Dry/Wet)里的“湿”(Wet)调到一个非常非常低的数值,比如5%-10%。
你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回声,但你会发现,那个干巴巴的人声,好像瞬间被放进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空间里。它有了“根”,听起来更自然、更悦耳。这一点点的改变,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分水岭。
我的工作流,也是我的血泪史
所以,我每次做PR剪辑录音,流程基本是固定的:
降噪 → 均衡 → 压缩 → (可选)混响
这个顺序很重要。先打扫干净屋子(降噪),再摆放家具(均衡),然后请个管家来维持秩序(压缩),最后开窗通风,让空气流动起来(混响)。
别嫌麻烦。你花两个小时给画面调色,为什么不能花二十分钟给声音做个“美容”呢?当你把一个处理前后的音频进行A/B对比,听到那个天壤之别的变化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花哨的转场都给不了的。
最后再啰嗦一句,买个好点的监听耳机。别用你那一百块的蓝牙耳机去调音,那是在“盲人摸象”。只有听到真实的声音细节,你做的所有调整才有意义。
折腾吧,朋友。当你开始在意声音的那一刻,你的剪辑水平,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