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活儿,看着简单,真上手了,才知道是个细致活儿,甚至有点让人抓狂。
打开那个软件,比如 Audacity 吧,免费的,界面朴实得有点感人,但功能挺全乎的。或者你用更专业的,像 Adobe Audition、Logic Pro、Pro Tools 什么的,都一个理儿,只不过工具更多、更精细。一拉进去,声波图出来了。那些高高低低的波浪,就是声音的形状。一眼看过去,密集的地方大概是人声或者音乐,平缓甚至一条直线的地方,那就是沉默或者背景噪音。

第一步通常是听。戴上耳机,认认真真地听。从头到尾,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听哪里需要剪掉 (Cut)?哪里说错了,需要删除 (Delete)?哪里停顿太长了,得剪短 (Trim)?哪里不小心吸了一口气,或者椅子响了一下,甚至远处传来一声狗叫?这些都是要处理的“瑕疵”。
剪切 (Cut)和删除 (Delete)是最基础的动作,但也是最考验耐心的。在波形图上选中一段,按下 Delete 键,那一段声音就没了。听起来容易?但你要确保你剪的地方是对的,别把关键内容剪掉了,也别留下那种突兀的“断崖式”沉默。有时候,一个“嗯”“啊”或者重复的词,你得小心翼翼地把它挑出来,像挑豆子似的,一颗一颗地。那一刀下去,要干净利落,让前后文能丝滑地接上。这需要反复听,微调 (Fine-tune)选区,直到听起来自然为止。
然后是复制 (Copy)和粘贴 (Paste)。有时候你可能需要重复某一段,比如一个音效,或者一段强调的话。选中,复制 (Copy),找到想放的位置,粘贴 (Paste)。这就像搭积木,把声音素材重新组合。播客里经常需要把分散的讨论重新组织,让逻辑更清晰,这就大量用到移动 (Move)和粘贴 (Paste)的操作。把这个人说的话挪到那个人后面,把这段背景音放在这里。
光是剪剪删删还不够。声音是有音量 (Volume)的。有时候录音设备离得远近不同,或者说话人情绪变化,声音就会忽大忽小。这个人声音小得像蚊子,那个人喊得像在街上。你得调整音量 (Adjust Volume),让整段音频听起来均衡 (Normalize)。选中音量小的地方,提高 (Increase)一点;音量大的地方,降低 (Decrease)一点。专业的软件里有压缩器 (Compressor)和限制器 (Limiter),能自动帮你把声音压得没那么大起大落,让响的部分不至于破音,轻的部分也能听清。但手动拉拉电平线 (Drag Volume Envelope)更是家常便饭,一点一点地拽,像在画一条声音的轨迹线。
烦人的背景噪音 (Background Noise)怎么办?空调声、风声、电流声(底噪)……这些都是剪辑的敌人。很多软件有个降噪 (Noise Reduction)功能。它的原理通常是先让你选中一小段纯噪音的区域,软件“学习”这个噪音的特征,然后根据这个特征去滤除 (Filter Out)整段音频里的类似声音。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小心!有时候降噪 (Noise Reduction)太过了,会让人声听起来怪怪的,像在水下说话,或者带点金属味,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奇怪的“电子音”,像机器人感冒了。所以降噪 (Noise Reduction)也是个技术活,通常需要一点点地加效果,反复试听 (Repeatedly Listen),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去掉了大部分噪音,又不严重损伤主要声音的质量。
让音频听起来更舒服,还需要过渡 (Transitions)。声音突然出现或消失会很生硬,像硬生生地切断。这时候就需要淡入 (Fade In)和淡出 (Fade Out)。声音从无到有慢慢出现,就是淡入 (Fade In);声音从有到无慢慢消失,就是淡出 (Fade Out)。在音乐或者播客的开头和结尾,或者不同段落之间,用上淡入淡出 (Fade In/Out),会让听感柔和很多。这在软件里也很直观,通常是在波形图的开头或结尾拉出一个小斜坡就行。
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静音 (Mute)某个特定区域,而不是彻底删除,万一之后想反悔呢?或者标记 (Mark)重要的时间点,方便回头查找。
整个过程呢,不是一次性搞定的。你剪切 (Cut)一遍,删除 (Delete)一遍,调整音量 (Adjust Volume)一遍,降噪 (Noise Reduction)一遍,加淡入淡出 (Add Fades)。然后,再从头到尾完整地听一遍 (Listen Through Completely)。你会发现新的问题:哦,这里怎么还是有点噪音?那里声音突然又大了?那段话好像剪得太急促了?于是,再调整 (Readjust),再修改 (Modify),再听 (Listen Again)。这是一个迭代 (Iterative)的过程,可能要来来回回好几遍。耳朵会逐渐变得挑剔,脑子里会开始想象听众会怎么听。
别忘了保存 (Save)!而且要经常保存 (Save),最好是保存不同的版本,万一改砸了还能退回去。最后导出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音频格式 (Audio Format)和质量 (Quality),比如 MP3、WAV,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剪辑一段音频 (Editing an Audio Clip),远不是点点鼠标、按按键盘那么简单。它需要耐心 (Patience),需要细心 (Carefulness),需要一双敏锐的耳朵 (Sharp Ears),还需要一点点创造力 (Creativity)——去把那些原始的声音素材,打磨、雕刻,变成你想要它呈现的样子。每一次成功地把一段尴尬的沉默变成流畅的过渡,或者把一句口误完美地移除,那种小小的成就感,也算是支撑你继续下去的动力吧。这玩意儿,看着有点枯燥,但当你戴上耳机,听到自己亲手“剪”出来的、干净流畅的声音时,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挺不错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