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你的生活,你的眼睛,你的感受,打包成一个几分钟的视觉包裹,然后“啪”地一下扔给世界看。所以,别一上来就纠结什么4K、什么升格、什么索尼佳能大战。那些都是后话,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咱们普通人玩Vlog,玩的是真诚和故事感,记住这点,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咱们先聊聊拍摄。很多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手机或相机当成一个监控摄像头,杵在那儿一动不动,或者平平无奇地扫来扫去。拜托,那是记录,不是创作。

你要让你的镜头“活”起来。
什么是活?就是要有“呼吸感”。别着急,我给你解释。比如你今天要去探店一家超赞的咖啡馆,你别一进门就对着咖啡师一顿猛拍。先别急着按录制键。你先拍拍门口那块被踩得发亮的木质招牌,拍拍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上的光斑,甚至拍一下你自己推开门时,门上风铃叮当作响的那个瞬间。
录制的时候,也别“咔”一下开始,“咔”一下结束。多留个几秒。一段素材的前奏和尾声,是剪辑时最宝贵的黄金。它们能让你在转场时游刃有余,而不是生硬地“啪”一下跳到下一个画面。
然后,就是B-Roll,我愿称之为Vlog的灵魂碎片。什么是B-Roll?就是那些与主线叙事相关、但不是你正脸叨逼叨的画面。那些咖啡杯上氤氲的热气,街角一闪而过的猫,你手指敲击键盘的特写,甚至是你低头看手机时,阳光打在你头发上的那个瞬间——这些才是把你故事粘合起来的万能胶,是让你vlog不那么“干”的秘密武器。多拍B-Roll!疯狂地拍!看到任何有意思的细节,光影,质感,都别犹豫,录下来。以后剪辑的时候,你会感谢现在这个勤劳的自己。
还有,动起来,别僵住。不是说要你手持抖成帕金森,而是要有意识地运镜。哪怕你只是用手机,也可以做到。缓缓地向前推,靠近一个物体,这叫“推进”;慢慢地向后拉,展现更广阔的环境,这叫“拉出”;跟着一个移动的人或物,这叫“跟随”。这些简单的动作,瞬间就能让你的画面充满电影感,而不是家庭录像。
光!光!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顶着大中午的太阳拍,那光硬得能砸死人,拍出来人脸上一片死白一片死黑。也别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拍,噪点多得像芝麻糊。最好的光永远是自然光。窗边的光,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不接受反驳。清晨和傍晚,那所谓的“黄金时刻”,阳光是金色的,柔和的,简直是老天爷给你免费打的柔光灯,怎么拍怎么好看。
好,素材拍了一大堆,接下来就是更头疼的剪辑了。
记住,剪辑不是简单地把视频片段拼接起来,那是“合成”,不是“剪辑”。剪辑的本质,是二次创作,是赋予你那些零散的素材以节奏和情感。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别心疼素材。你拍了100个G,最后成片可能只需要5个G。把所有素材快速过一遍,把那些晃动的、失焦的、没啥意义的,统统删掉。别犹豫,删!
然后是节奏。一个Vlog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速度,那观众三分钟之内绝对睡着。你要制造张弛。怎么做?很简单,用J-Cut和L-Cut。听着专业,其实就是“声音先行”或“画面先行”。举个例子:你上一个画面还在街上走,但声音已经是下一个场景咖啡馆里的环境音了,然后画面才切过去。或者,你人已经走出咖啡馆了,但画面里还回响着咖啡师对你说的“再见”。是不是感觉立马不一样了?这种声画不同步的剪辑技巧,能让你的转场如丝般顺滑,高级感瞬间拉满。
音乐,绝对是Vlog的另一半灵魂。求求了,别再用那些抖音热榜上烂大街的BGM了。音乐不是背景噪音,它是你情绪的放大器。你的Vlog是欢快的?那就找个节奏明快的。是忧郁的?那就来点轻柔的钢琴曲。花点时间去专业的音乐网站(比如Artlist, Epidemic Sound,或者国内一些免费版权库)找配乐,找到那首能让你自己都起鸡皮疙瘩的曲子。然后,试着卡着音乐的节拍去剪辑画面,鼓点一响,正好切个镜头,一个重音落下,正好给个特写。这种“卡点”带来的爽感,谁用谁知道。
最后聊聊调色。调色不是让你把画面调得五颜六色跟打翻了调色盘似的。调色是统一风格,营造氛围。你没必要学那些复杂的LUT和曲线,就掌握最基本的几个点就行。适当降低一点点饱和度,会让画面更有质感,不那么“游客视频”。给画面的阴影部分,稍微加上一丁点儿蓝色或者青色,给高光部分加一点点暖黄色。就这么个微小的操作,你的Vlog立马就有了那种所谓的“电影感”。当然,这只是个例子,核心是形成你自己的一套色彩语言,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哦,这是你的作品”。
所以你看,从拍摄到剪辑,vlog拍摄技巧剪辑的核心,从来都不是设备有多牛,技巧有多花哨。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去观察,用镜头去思考,用剪辑去讲故事。
别想太多,也别怕犯错。你最牛的设备,就是你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和那颗想要分享的心。现在,拿起你手边的任何一个能拍摄的工具,去拍吧,去剪吧,把你眼里的世界,用你的方式,讲给别人听。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