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才能把一个本来可能五分钟、十分钟甚至更长的视频,浓缩成一分钟、三十秒,甚至更短,让人一看就抓住,不舍得滑走呢?这得从源头上想,也得在后期上狠得下心。
首先,拍的时候就得心里有数。你这视频最想告诉别人的是啥?是那个核心观点?是那个精彩瞬间?是那个独门秘籍?想好了,拍的时候就尽量围绕它来。那些有的没的,拍它干嘛呀?拍了后期还得费劲删掉。很多人拍视频跟记流水账似的,什么都想往里塞,生怕漏掉点啥。结果呢?信息密度太低,稀稀拉拉的,跟白开水一样没味儿。记住,少即是多,特别是在短视频时代。

到了后期,上剪辑软件了,这时候才是考验你断舍离功力的时候。第一步,也是最最最关键的一步:找到你视频里的精华,那个最抓人的点。可能是你一句话说中要害,可能是一个画面特别震撼,可能是一个操作行云流水。把它标记出来,这玩意儿是龙骨,是绝对不能动的。
然后呢?就开始砍!像砍柴一样,把那些冗余的部分统统砍掉。最典型的就是开头的废话。什么“我来了”、“你来了”、“吃饭了吗”,观众不是来跟你拉家常的,他们要的是干货!要的是刺激!要的是乐子!开头的黄金三秒(有时候甚至得是黄金一秒!)是生死线,能不能留住人,全看这一下。直接把最炸裂的画面或者最吊人胃口的问题抛出去,别磨叽!
接下来,那些慢镜头、空镜头,如果不是为了营造气氛或者展示细节非留不可,能加速的加速,能跳过的跳过。你边走边拍的画面,如果不是在介绍沿途风景,纯粹是赶路,咔嚓!剪掉!你盯着一样东西看了半天,如果不是为了特写展示,只是在发呆,咔嚓!剪掉!观众的时间宝贵着呢,没空看你发呆。
还有,重复的内容。同样一个观点,你换个说法又说一遍;同样一个操作,你又慢动作又正常速度来一遍。除非是教学必须,不然这就是在浪费时间。精简再精简,用最少的字,用最短的镜头,把意思表达清楚。一个画面能讲明白的,别用两句话;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别拖拉成一段。这考验的是你的表达效率。
节奏也很重要。不是说所有地方都要快,那样会让人累。但是整体的节奏得是向前的,得有推力。该慢的地方可以慢,但那得是故意的,为了突出某个点。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信息传递上,得紧凑。把那些无意义的停顿、口头禅、嗯嗯啊啊全都剔除掉。听起来可能会有点“不自然”,但相信我,为了整体的观看体验,值!
别怕画面之间的跳跃。有时候硬切,甚至跳剪,反而能制造一种明快、高效的节奏感。一个画面结束,下一个画面立马开始,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反而能抓住他的注意力。当然,这得看内容和风格,不是所有视频都适合这么干。但对于那种信息量大、快节奏的内容,这招特别好用。
再想想那些辅助信息。背景音乐是不是太长了?片尾鸣谢是不是没必要做得那么大篇幅?字幕能不能更简洁明了,直接嵌在画面上,而不是单独一个大块?所有这些,都在消耗观众的耐心。能压缩的压缩,能简化的简化。
说到底,把视频剪辑短,就是在做减法。但这个减法不是盲目的,它是有目标的:让你的视频更有效,更吸引人。你得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找到那些脂肪,那些赘肉,然后毫不留情地切除。只留下最健康、最有力量、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
这个过程,说实话,挺痛苦的。你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拍的素材,觉得哪段都有点舍不得,哪句话都挺重要。就像我刚开始剪的时候,一段话,我觉得里面每一句都很有道理,怎么舍得剪掉呢?结果剪出来又长又臭,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后来才明白,观众没你那么耐心,他们也不会对你的“每一分努力”都买账。他们只看你端出来的结果,那个最精彩的结果。
所以啊,狠一点!对自己的素材狠一点!多尝试不同的剪辑方案。同样的五分钟素材,你剪成两分钟试试,再剪成一分钟试试。看看哪一个版本看起来最带劲,最能抓住你的注意力,最能快速把核心信息传达出去。
把视频剪辑短,不是让你内容空洞,而是让你内容更凝练,更有力量。它强迫你去思考,你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哪些东西是观众非看不可的?哪些东西只是你自嗨的?这是一个自我审视和提纯的过程。
而且啊,你把视频剪短了,其实也是在尊重观众的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是每个人的诉求。你的视频越精炼,越高效,观众就越愿意看,越容易把你的内容看完,甚至反复观看。这不比你搞个二十分钟的长篇大论,结果别人看三分钟就关掉强多了吗?
当然,不同的视频类型有不同的要求。纪录片、电影可能需要娓娓道来,长一点没关系。但对于绝大多数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视频,尤其是想快速传播、吸引流量的视频,短就是优势!快就是生命力!
所以,别再留恋你那些多余的镜头和废话了。拿起你的剪刀(好吧,鼠标),对着你的素材,大刀阔斧地砍吧!把那些无用的统统丢掉,只留下最闪光的金子。让你的视频像一颗子弹,嗖地一下,直击人心!这,才是把视频剪辑短的真谛。记住,短不代表简单,它代表着精准、高效和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