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啥时候会需要这么折腾?最常见不就是那些个反应视频嘛,一边播原片,一边是博主龇牙咧嘴的表情包,分屏放,观众看得乐呵。或者对比评测,左右两边同时跑不同的产品,效果立竿见影。再不就是游戏直播,主屏幕游戏画面,角落里嵌个小窗,露出你紧张兮兮、手忙脚乱的脸,就是所谓的画中画。甚至有些创意短片,为了表达某种并行关系或者营造特殊氛围,也得用这招。这画面一分,信息量瞬间爆炸,视觉冲击力也强,确实是个挺厉害的玩法。
那这事儿到底怎么干?核心思路其实挺简单,但操作起来嘛,就看你手里软件趁不趁手了。市面上剪辑软件多了去了,从手机上那些小白也能秒会的神器,到电脑上动辄几千大洋、专业人士才碰的玩意儿,都能办这事儿。手机上的通常操作最傻瓜,模板一套,或者直接拖两个进去它自己就给你并上了,方便是方便,但想玩儿点儿精细的,比如精确控制位置、大小,甚至做点儿动画效果啥的,就捉襟见肘了。所以真要好好整,大部分人还是得靠电脑软件。

拿电脑软件来说,逻辑大同小异。你得有条时间轴对吧?先把你主力的那个视频素材拖进去,铺在最底下那一层轨道上。然后,重点来了,把你想叠上去或者放在旁边的那个视频,拖到它上面新建的轨道里。对,很多剪辑软件的逻辑就是图层叠加,上面的内容会覆盖下面的。但我们现在是要让它们同时露脸,不是覆盖,咋办?
这时候就得用到软件里的神奇功能了,一般管它叫“画面布局”、“画面位置/大小”或者更专业的叫“变换”(Transform)。选中上面那层视频素材,你就能拽着它在预览画面里移动、缩放了。想做分屏?简单,把两个视频都缩小点,一个往左边挪,一个往右边挪,中间留条缝儿或者让它们严丝合缝拼一起,全看你心情。想做画中画?就把上面那层视频素材使劲儿缩小,然后拽到角落里去,想放左上放左上,想放右下放右下,位置、大小都由你说了算。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调整第二个视频的位置和大小,直到它在你希望的画面区域里安顿下来。
别以为画面弄好了就万事大吉。这里头最大的坑之一,是音频。两个视频同时放,它们的声音可就混一块儿了。有时候你需要两个声音都保留,但得调整好它们的音量,别一个震天响一个蚊子叫。有时候你可能只需要其中一个视频的声音,或者干脆两个声音都不要,重新配乐或配音。这音频轨道上的活儿,有时候比画面上的还麻烦。得一句句听,一点点调,淡入淡出、降噪什么的,搞不好就头大。我就有好几次,画面对得天衣无缝,结果音频乱七八糟,听着跟菜市场似的,全白费劲儿,得回去乖乖调音量。
还有个细节,就是视频时长和同步问题。如果你是做反应视频,那第二个视频(你的反应)得跟第一个视频(原片)的进度完全同步才行。这就需要在时间轴上精确对齐,哪个地方原片播到了高潮,你的反应视频在同一个时间点也得是你看那个高潮的反应。慢一秒,味道全变。这时候就得用到软件里的剪切、修剪、变速甚至冻帧等工具,把两个视频的节奏给搓圆了捏扁了,让它们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这可真是个细致活儿,盯着时间轴上的毫秒级刻度,鼠标一点点拖拽,眼睛都快盯出花了。
当然,软件功能远不止这些。你想让画中画的小窗加个边框吗?想让它变成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吗?想让它出现的时候带个入场动画,消失的时候有个淡出效果吗?这些花里胡哨但有时候能给视频增色不少的功能,稍微专业点的剪辑软件都能实现。它们通常在素材的属性或者效果设置里,找到对应的选项,勾勾点点,调调参数就行。比如边框的颜色、粗细,圆角的大小,阴影的效果等等。玩儿的就是一个个性化和创意。
所以说,把两个视频弄到一个画面里,不是变魔术,它是有章可循的技术活。找个顺手的软件,理解它时间轴和图层的逻辑,学会调整视频的位置、大小、同步,处理好让人抓狂的音频,再根据需要加点儿装饰效果。整个过程,说白了就是选择、叠加、调整、同步、优化,最后导出成一个全新的、信息量爆棚的视频文件。
这活儿刚上手可能会觉得有点儿复杂,那么多按钮,那么多参数,无从下手。但多练练,多尝试不同的软件(很多都有免费试用版或者免费版本),看看别人的教程,慢慢就摸清门道了。你会发现,一旦掌握了,这个技巧能极大地拓展你的视频表达能力,让你做出来的东西瞬间就显得专业了许多,也更有趣了。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这种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所以,别怕折腾,大胆去试就完了。你需要的就是一点儿耐心,一点儿细心,还有一台不那么卡的电脑和一款还不错的剪辑软件。剩下的,就是你的创意和执行力了。去吧,把你的两个视频,融进一个画面里,让它们同时讲述你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