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让一个人,一个物体,就那么轻飘飘地,从原来的背景里‘拎’出来?扔到宇宙里,扔到沙漠里,或者干脆就是另一段视频里?这就是视频抠图干的事儿。听起来挺魔幻的,像变戏法儿?某种程度上,它还真是数字时代的魔术。
最最常见、也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就是绿幕或者蓝幕抠图了。为啥是绿的或蓝的?很简单,这俩颜色跟人体的肤色、发色、衣服颜色(通常情况下哈,不是绝对)差得最远,不容易“误伤”。你想啊,要是你穿件绿色衣服站在绿幕前,那可就完蛋了,直接变成“透明人”了。所以,选颜色很重要,干净、纯粹、面积够大、颜色单一的背景,是绿幕/蓝幕抠图成功的一半。

但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操作中,谁没遇到过奇奇怪怪的绿幕?褶子拉不开的、打光不均匀的、甚至压根儿不是纯色的…… 我跟你说,拿到那种素材,心都凉半截。抠图软件里的那个色度键(Chroma Key) 特效,虽然号称“一键抠图”,但那真的只是个美好的宣传语。点一下,把吸管工具往绿幕上那么一戳,嘿!人物可能出来了,但边缘通常惨不忍睹,要么带着一圈绿边儿,要么背景没扣干净,灰蒙蒙一片。
这时候,你就得开始跟它“搏斗”了。软件里通常会有一堆参数:阈值(Threshold),这玩意儿决定了颜色相似度的范围,你得调,一点点增加或减少,看看背景是不是越来越透明,而前景人物还没被掏空。然后是容差(Tolerance) 或叫柔和度(Softness),这影响的是颜色的渐变区域,调得不好,边缘就像狗啃的一样;调得过了,人物又会“缩水”。还有个特别重要的叫边缘羽化(Edge Feather) 或边缘平滑(Edge Smoothing),这能帮你处理人物边缘跟背景衔接的地方,让它看起来不那么突兀,更自然地融入新背景。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最大的敌人之一是溢色(Color Spill)。就是绿幕或蓝幕的颜色,因为光线反射,会“染”到人物的边缘或者反光的地方。看着人物边缘带着一圈绿幽幽的光,那叫一个瘆人。这时候就得用溢色抑制(Spill Suppression) 工具了。它尝试中和掉人物上的背景色反射。这步也得小心翼翼,调得太狠,人物颜色就失真了,脸色都可能变了。所以说,绿幕抠图啊,看着简单,真要抠得干净利落,尤其是碰到不够完美的素材,那绝对是技术活儿,更是耐心活儿。你得放大画面,仔细检查人物的每一寸边缘,一点点调整参数,反复预览。那感觉,就像在玩一个极其精密的平衡游戏,稍微偏一点,效果就毁了。
OK,绿幕/蓝幕算是“捷径”,虽然弯路也不少。但如果你的视频压根儿就没有纯色背景呢?人物在一个复杂的场景里,或者背景是变化的,是透明的,是跟你人物颜色很接近的?那就得请出“土办法”——蒙版(Mask) 了。
这玩意儿可就硬核了。简单说,蒙版就是你在画面上“画”出一个区域,告诉软件:“这个区域里的东西我留下,区域外面的都不要。”你想抠图?行,用蒙版工具,沿着你想要保留的人物边缘,一帧一帧地描!对,你没听错,是逐帧(Frame by Frame)!如果你的视频人物动了,蒙版就得跟着人物动,跟着人物的形状变化。想象一下,一段十几秒的视频,每秒25帧或30帧,你得描几百上千次?那酸爽,没经历过的真体会不到。手指头都要抽筋,眼睛都快描瞎了。
不过,蒙版功能强大在于它的灵活性。你可以画任意形状的区域,可以结合运动跟踪 (Motion Tracking),让蒙版自动跟着人物移动(但形状变化还得手动调)。复杂的抠像,比如人物穿越烟雾、穿过栅栏,绿幕/蓝幕完全没辙的时候,蒙版就是你的救星。它是慢,它是累,但它能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描上半天甚至一天,那感觉就像个老手工艺人,一点点打磨作品。完成之后看着人物干净地出现在新背景里,那成就感,是绿幕“一键”出不来的。
近年来,科技发展了,又有了新的花样:智能抠像或叫AI 抠像。有些比较新的软件或者插件,号称能自动识别出视频里的人物主体,然后帮你把背景去掉。听起来是不是很美?简直是懒人福音!它确实在一些场景下表现惊艳,比如人物轮廓清晰、背景相对简单。点一下,AI就开始“算”了,很快就能给你一个初步的结果。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不那么高、或者应急的场景,AI抠像真是大幅提高了效率。
但是!划重点,这个“但是”很重要。AI它毕竟是AI,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它可能会把人物手里拿着的东西当作背景的一部分扣掉,或者把人物的一部分头发、衣服边缘弄丢。尤其是在人物动作快、穿着跟背景颜色相近、或者背景复杂模糊的时候,AI抠像的结果往往没那么完美,边缘还是会有“毛边”,甚至错误地把背景里相似形状的东西保留下来。所以,即使用了AI抠像,通常也只是第一步,你还是得回到传统的蒙版工具、或者结合绿幕抠图的参数调整,去修补那些AI没处理好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万能的终结者。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视频抠图这件事儿,真不是点两下鼠标那么简单。它需要你对工具的了解,对素材的判断,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好的抠图能让你的视频瞬间变得高大上,实现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差的抠图则会让观众一眼出戏,感觉廉价。
那么,到底“怎么”抠图?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说“你只要点这个按钮就行”。你得先看看你的素材是什么样的:有绿幕吗?背景颜色单一吗?人物动作幅度大吗?根据素材情况,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法:素材完美+绿幕?用色度键,然后慢慢调参数。没绿幕,但主体和背景区分明显且变化不大?试试智能抠像再修补。背景复杂,需要精确分离,或者主体形状变化大?准备好肝,用蒙版慢慢描。
很多时候,你甚至需要混合使用这些方法。比如,先用色度键把主体大部分抠出来,但边缘残留了溢色,或者背景没完全干净,那就再叠加一层蒙版去屏蔽掉没抠干净的部分,或者用溢色抑制工具精细调整。
这过程啊,充满了试错。你得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参数组合,不同的蒙版形状,不同的工具叠加顺序。看到画面上那个主体干净利落地“浮”出来,完美地融合到新背景里的时候,那感觉,就像真的亲手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视频抠图,抠的不仅仅是背景,抠的更是可能性。它把“不可能”变成了“试试看”,把脑子里的画面拉到了屏幕上。别怕麻烦,开始动手去尝试,去“折腾”,你自然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抠图感觉。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