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一个视频,上下或者左右杵着两条大黑边,我就浑身难受。那感觉,就像一件定制的高级西装,偏偏袖子短了一截,裤腿长了一大块,怎么看怎么别扭。这玩意儿,行话里叫“信箱模式”或者“邮筒模式”,听着挺文艺,实际上就是构图上的“事故现场”。所以,搞懂剪辑视频如何裁剪画面,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进阶技巧,而是你从新手村出来必须掌握的第一个生存技能。
很多人以为,裁剪嘛,不就是把画面拉大,把黑边填满就完事了?如果你真这么想,那你可就把这事儿看扁了。裁剪画面,在真正会剪辑的人手里,那是一把手术刀,是二次创作的画笔,我们管这个叫“二次构图”。

你想想,你拍视频的时候,机位固定,镜头里可能装进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路人甲飘过,一个垃圾桶抢镜,或者你明明想突出主角的眼神,结果拍出来个全身,重点全无。这时候,裁剪就上场了。它不是简单地放大,而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画框里,重新定义一个新的、更完美的画框。把那个该死的垃圾桶“切”出去,把焦点牢牢锁在主角那张写满故事的脸上。这一下,整个画面的叙事感,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别慌,这事儿比你想象的简单。几乎所有的剪辑软件,从专业的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到咱们手机里天天刷的剪映、VN,都内置了这功能。只是它们的名字可能不太一样,但原理是通的。
在PR里,你可以在“效果”面板找到“裁剪”效果,直接拖到你的视频素材上。然后你就能在“效果控件”里看到上、下、左、右四个百分比,你想切掉哪边,就拉动哪个数值。这种方法非常精准,是纯粹的“切除”,画面其他部分纹丝不动。
但更多时候,我们用的是更直接粗暴的方式——在“效果控件”里找到“运动”选项,直接调整“缩放”和“位置”这两个参数。把“缩放”的数值调大,画面自然就放大了,黑边也就被“挤”出去了。然后再微调“位置”的X轴和Y轴,把你想要的主体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这,其实就是最常用的二次构图手法。简单,高效,立竿见影。
不过,这里有个坑你得注意。放大画面,本质上是在消耗像素。你一个1080p的视频,咔一下放大到150%,那清晰度肯定会打折扣,画面会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出现马赛克。所以,除非你的原片是4K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否则别轻易把画面放得太大。这就像一张照片,你使劲放大,最后看到的只能是像素点,而不是风景。
真正让裁剪画面玩出花样的,是结合关键帧。这个概念一听有点吓人,但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大门。关键帧,说白了就是给某个参数(比如缩放、位置)在不同的时间点打上标记,软件会自动在这两个标记之间生成平滑的过渡动画。
举个例子。你想做一个镜头慢慢推近,聚焦到主角惊讶表情上的效果。你就在这段素材的开头,给“缩放”和“位置”打上第一个关键帧,保持画面原始状态。然后把时间线拖到你希望结束的位置,再打上第二个关键帧,同时把“缩放”值调大,调整“位置”让主角的脸正好在画面中央。好了,播放一下看看?一个顺滑的、充满电影感的变焦推镜就这么诞生了。这可比你拍摄时手动变焦要稳得多,也更有控制感。
同样,横屏转竖屏是现在短视频时代的刚需。你用相机拍了一条16:9的横屏素材,想发到抖音、Reels上。直接放上去?两头又是巨大的黑边。这时候,就得靠裁剪。你得在16:9的画框里,找出一个9:16的竖屏“黄金区域”。如果你的主角在画面里来回走动,怎么办?那就得用关键帧了。在视频开头,裁剪并调整位置,让主角在竖屏画面的中间。当他开始移动,你也得跟着移动你的裁剪框,也就是不断地添加位置的关键帧,保证他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稳稳地待在竖屏构图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很多电影解说号,能把横屏的电影画面变成竖屏,而且主角始终在C位,就是这个道理。这活儿有点繁琐,但效果是实打实的。
裁剪甚至能帮你“救场”。比如你拍外景,天上一不小心把收音的话筒杆给拍进去了,这在行内叫“穿帮”。重拍?成本太高。这时候,稍微把画面往上裁剪一点点,或者整体放大一点点,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那个穿帮的话筒给“裁”掉了。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你的视频保住了专业性。
所以,别再把剪辑视频如何裁剪画面当成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了。它是一种思维,一种剪辑师的权力。它让你有机会去弥补拍摄时的遗憾,去优化镜头的语言,去引导观众的视线。每一次拖动裁剪框,每一次调整缩放比例,都是你在对观众说:“嘿,看这里,这才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