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PR,那黑漆漆的界面,几个窗口大眼瞪小眼,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像个闯入驾驶舱的门外汉?别慌,这玩意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真不简单。它不像美图秀秀点几下就完事,更像是在给你一堆乐高积木,怎么拼,全看你。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咱就聊点实在的,从一堆乱七八糟的视频素材,到最后能拿出去见人的成片,到底要走几步。
第一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素材的导入与整理
你以为剪辑是从把视频拖到时间线上开始的?错!大错特错!一个好的剪辑师,一半的时间都在做准备工作。这就像做菜,你得先把葱姜蒜切好,肉腌上,不然等锅烧热了,你才发现酱油没开瓶,那不就手忙脚乱了嘛。

这个“粮草”,就是你的素材管理。
打开PR,第一件事是“新建项目”。位置选好,名字起好,比如“Vlog_三亚之旅_202405”,清晰明了,以后找起来不费劲。然后,你会看到一个叫“项目”面板(或者叫素材箱)的窗口,这就是你的仓库。把你拍的所有视频、准备用的音乐、音效、图片,一股脑儿地拖进去。
但是,别拖进去就完事了!我跟你讲,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个素材是家常便饭,你要是不整理,后面能把自己逼疯。在项目面板里,新建几个文件夹(行话叫“素材箱”),比如“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片”、“音效”,把东西分门别类放好。这习惯,能救你的命,信我。
第二步: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在时间轴上讲故事
好了,仓库整理完了,现在才是真正的战场——时间轴(Timeline)。
这是PR最核心的地方,你的所有操作,最终都会在这里呈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长长的画卷,你就是那个画家,一笔一笔地把故事画上去。
首先,从你的“视频素材”文件夹里,拖一个视频片段到时间轴上。PR会自动根据这个视频的参数,比如分辨率、帧率,给你建好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就是你的画卷本身。
接下来,就是剪辑的核心动作了:剪切与拼接。
记住两个最重要的快捷键,这是你的左膀右臂:V和C。
- V 是 选择工具 ,那个黑色的箭头。用它来拖动、选中、移动你的视频片段,就像用手拿东西一样。
- C 是 剪切工具 ,那个小刀片。在时间轴上,看到哪里不想要了,对着那个地方,“咔嚓”一刀,视频就被切成两段了。然后按V切换回选择工具,选中不要的那段,按Delete删掉。
就这么简单?对,最基础的剪辑,就是无数次的“C”和“V”。把一段视频里“嗯嗯啊啊”的废话、晃动的镜头、没对上焦的画面,统统切掉。然后把精华的部分,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拼在一起。这个过程,行话叫粗剪。
别小看这个过程,一个故事的节奏、脉络,就是在这里定下来的。哪个镜头在前,哪个镜头在后,一个镜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多试几次,你会慢慢找到感觉,那种“嗯,这里接这个镜头,感觉就对了!”的快感,是剪辑最大的乐趣之一。
第三. 步:添油加醋,锦上添花——效果与润色
粗剪完成,你的视频已经有了骨架,但还缺血肉,看起来干巴巴的。现在,就是给它“化妆”的时候了。
1. 转场效果
两段视频硬生生接在一起,有时候会很突兀。这时候就需要转场来过渡。在“效果”面板里,找到“视频过渡”,里面有一大堆,比如最常用的“交叉溶解”,能让画面柔和地淡入淡出。
但千万记住,转场不是越多越好!满屏飞来飞去的星星、翻页、立方体旋转,只会让你的视频显得非常廉价和业余。最好的转场,是让观众感觉不到的转场。大多数情况下,干净利落的硬切(就是啥转场都不加)才是最高级的。
2. 音频处理
声音是视频的灵魂,这句话我说了八百遍了。一个画面,配上不同的音乐,感觉天差地别。
- BGM(背景音乐) :找一首符合你视频调性的音乐,拖到时间轴的音频轨道上。关键是 音量 !BGM的音量一定要压下去,不能盖过人说话的声音。在“音频混合器”里调整,或者直接右键点击音频片段,选择“音频增益”,调个负十几二十的dB值。
- 音效 :一些恰到好处的音效,比如开门的“吱呀”声,打字的“咔哒”声,能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
- 降噪 :如果你的视频环境音很嘈杂,可以在“效果”面板里搜“降噪”,拖到你的音频上,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3. 调色
调色是区分青铜和王者的关键一步。PR里有个叫Lumetri 颜色的面板,这就是你的调色板。
调色分两步:
- 一级校色 :让画面恢复“正常”。比如拍的时候光线太暗了,就提一提“曝光”;画面有点发黄,就在“色温”里往蓝色拉一点。目标是让白平衡准确,明暗对比适中。
- 二级调色(风格化) :这是艺术创作。想让视频有电影感?可以给暗部加点蓝,亮部加点黄。想让画面清新通透?可以提高饱和度,降低对比度。这里面水很深,但对于新手,可以先从“创意”里的那些LUT(预设)开始玩起,找找感觉。
4. 添加字幕和标题
这个简单,用左边工具栏的文字工具(T),在画面上想加字的地方点一下,就可以开始打字了。然后在“效果控件”或者“基本图形”面板里,可以改字体、大小、颜色、位置。做个标题,或者给采访加上字幕,都是靠它。
第四步:功德圆满,打包出库——导出视频
当你把所有东西都弄好,在时间轴上从头到尾看一遍,觉得“嗯,就是它了!”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导出了。
按下快捷键Ctrl + M(Mac是Cmd + M),导出设置窗口就弹出来了。
这里面的参数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只需要记住一个万能公式:
- 格式 :选择 H.264 。这是目前最主流,兼容性最好的视频编码格式。
- 预设 :选择 匹配源 – 高比特率 。这个选项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你的画质,同时文件大小也比较合适,无论是上传到B站、抖音还是发给朋友,都够用了。
然后选好输出路径,点一下“导出”按钮。接下来,就是等待电脑风扇狂转,进度条慢慢爬满了。这个过程,既是煎熬,也是期待。
当那个提示导出成功的小窗口弹出来时,恭喜你,你的第一个PR剪辑作品,诞生了。
剪辑这活儿,技术是骨架,创意才是灵魂。今天说的这些,只是让你学会了怎么站起来走路。至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飞,那需要你不断地去看、去学、去剪,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成百上千次的点击,去磨练你的手感和网感。别怕犯错,大胆去剪,你的时间轴,就是你最自由的王国。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