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看:剪辑视频怎么录?从零教你拍出好素材!

好多人一上来就问,剪辑软件哪个好?怎么做炫酷转场?Pr怎么用?DaVinci怎么调色?

打住!朋友。

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那素材要是拍得稀烂,画面抖得像帕金森,声音糊得像在水里,你别说用Pr了,你就是把好莱坞的后期大神请来,他也只能对着你那堆素材,叹一口气,然后劝你改行。

真的,剪辑视频怎么录,这个问题比“怎么剪”重要一百倍。录制,是地基。地基歪了,你后面再怎么装修,那房子都是危房。我们常说“Garbage in, garbage out”,糙米永远煮不出精米饭,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急着打开你的剪辑软件。先坐下来,咱们聊聊怎么从源头,就把事情做对。

换个脑子:带着剪辑师的眼睛去拍摄

这可能是全文最核心的一点,听懂了,你就超越了80%的新手。你必须在按下录制键之前,就开启你的 “预剪辑思维”。什么意思?就是你在拍摄现场,脑子里已经开始“剪”了。

你得像个导演,而不是一个只会按快门的工具人。

“我这个镜头要怎么接下一个镜头?”
“我需不需要一个特写来强调这个细节?”
“这里的对话有点长,我得拍点别的东西(B-roll)到时候盖在上面,不然观众会看睡着。”

你看,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拍摄时就一遍遍问自己。拍摄不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有目的地采集剪辑所需的“零件”。你不是在拍一个完整的“视频”,你是在为你未来的剪辑作品,准备一桌子丰盛的、可以任意挑选的“食材”。食材越好,你这个“厨子”后面才越轻松,菜品才越香。

实战干货:那些让你后期谢天谢地的拍摄技巧

光有思维还不行,得上点干的。下面这些,都是我用无数废片换来的血泪教训。

1. 多拍!疯了似地多拍!景别!景别!景别!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一个机位、一个镜头从头录到尾。比如拍一个人弹吉他,就一个中景镜头怼着他,录完一整首歌。我的天,这放到剪辑软件里,除了从中间切两刀,你还能干啥?观众看三十秒就想划走了。

正确姿势是啥?多角度拍摄,玩转 景别 的变化。

还是弹吉他。

  • 先来个全景(Wide Shot):交代环境,他在哪弹?是在卧室,还是在livehouse?让观众有个整体概念。
  • 再来个中景(Medium Shot):拍他的上半身,能看到他的表情和弹奏的姿态。这是叙事的主力镜头。
  • 然后,疯狂上特写(Close-up)! 这是让视频充满质感和细节的关键。拍什么?
    • 手指在琴弦上飞舞的特写。
    • 拨片拨动琴弦的瞬间。
    • 他闭眼沉醉的表情特写。
    • 音响上随着节奏震动的灰尘。
    • 脚下打着拍子的鞋。

看到了吗?同一件事,你有了远、中、近各种角度的素材。剪辑的时候,你就可以在这些镜头之间来回切换,跟着音乐的节奏走,时而展现整体,时而突出细节。整个视频的节奏感、视觉丰富度,瞬间就上去了!

2. 稳住,我们能赢:关于画面稳定与运镜

手持拍摄的晃动感,有时候是一种风格,但大多数时候,它只会显得你非常不专业,还会把观众看晕。

稳定是第一要义。

没钱买稳定器?没关系。最简单的方法,找个东西靠着。墙、桌子、树,都可以。或者用最经典的三脚架姿势:双脚与肩同宽,微微屈膝,手肘夹紧身体。这比你直挺挺地站着端着手机要稳得多。画面一旦 稳定,质感立马提升一个档次。

但稳不等于死。一动不动的固定镜头也很无聊。你需要一些简单的 运镜 来增加画面的呼吸感。

  • 平移(Pan/Tilt):缓慢、匀速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移动镜头。关键是“慢”和“匀速”。
  • 推拉(Push in/Pull out):人往前走,或者往后退,让镜头慢慢靠近或远离主体。这比你用手指在屏幕上放大缩小(数码变焦)要好一万倍。求求了,别再用那个糟心的数码变焦了,画质损失是毁灭性的!

一个好的运镜,是有目的、有情绪的。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晃。

3. 声音!视频的灵魂被你忽视了!

我可以忍受画质稍微差一点的视频,但我绝对忍受不了声音烂的。刺耳的风声、嘈杂的人声、忽远忽近的音量……这些都是“劝退”观众的核武器。

收音 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你觉得买麦克风贵?一条几十块的领夹麦,效果就比你手机自带的麦克风在离远了之后好上无数倍。它的核心优势就一个:离声源近。记住这个黄金法则,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收音设备离说话的人近一点。

还有一个专业小技巧,录制 环境音。在你拍完主要内容后,别急着走,让现场保持安静,单独录一两分钟当时环境里的声音——可能是空调的嗡嗡声,可能是窗外的鸟叫,可能是人群的窃窃私语。

这玩意儿有啥用?它就是你后期处理音频的“腻子”。当你把两段音频剪辑在一起时,中间可能会有声音的断层,听起来很突兀。这时候,把这段环境音垫在最底层,就能完美地把这些缝隙填补上,让整个视频的声音听起来无比顺滑自然。信我,这是高手才会用的招。

4. B-Roll:你后期剪辑的“后悔药”

什么是B-Roll?简单说,A-Roll是你的主线故事,比如一个人的采访对话。而B-Roll就是那些用来辅助说明、丰富画面的空镜头和细节镜头。

你采访一个木匠,他正在讲述自己做一把椅子的过程(A-Roll)。这时候,你光拍他说话多干巴?你就需要大量的B-Roll:

  • 他用铅笔在木头上画线的特写。
  • 刨子推过木头,卷起木花的样子。
  • 锯末在阳光下飞舞的慢动作。
  • 他专注的眼神。
  • 那把最终完成的椅子在夕阳下的光影。

这些B-Roll有什么用?

  • 视觉调剂:没人想一直盯着一张嘴看五分钟。
  • 掩盖瑕疵:当采访对象说错话、停顿、或者你有多个片段想拼接在一起时,直接切会很跳。这时候,在剪辑点上盖一个B-Roll画面,声音继续播放,画面就自然过渡了。它就是你的“创可贴”,你的“后悔药”。
  • 信息补充:光听他说,不如亲眼看到,B-Roll能让故事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所以,每次拍摄,都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和捕捉B-Roll。看到任何与主题相关的、有趣的、美的细节,别犹豫,录下来!它们会在你剪辑时救你的命。

说到底,录制,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你得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为后期的自己,准备足够多的选择。

别再觉得录制是件简单的事了。它本身就是创作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今天起,拿起你的拍摄设备,不管是手机还是相机,带着这些思路去拍一次。

拍废了?太正常了。我废掉的素材能装满几个硬盘。但关键是,每一次失败,你都在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当你真正开始享受这个“为剪辑而录制”的过程时,恭喜你,你的视频创作之路,才算真正踏上了正轨。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184.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4秒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