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怎么剪辑中间部分?三招教你无痕去除或替换!

咱们平时拍照,总会遇到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瞬间。一张构图绝佳的风景照,正中间杵着一根电线杆;一张欢乐的集体合照,中间偏偏有个不认识的路人甲乱入,表情还特诡异。这时候,你是不是特想有双“上帝之手”,直接把中间那块碍事儿的玩意儿给抹掉?常规的裁剪只能切掉两边,对付不了这“心腹大患”。别急,今天就给你掰扯掰扯,这图片怎么剪辑中间部分,而且还要搞得天衣无缝,跟原生的一样。

这事儿得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那张图的“底子”怎么样。

图片怎么剪辑中间部分

第一招:简单粗暴法——针对背景单纯的图片

我管这招叫“物理拼接”。啥意思呢?就是把图片从中间劈开,扔掉不要的部分,再把两边合上。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到有点傻,但对付某些特定场景,那叫一个好用。比如,你在纯色背景墙前拍了张照片,想让自己看起来瘦一点,或者想让两个人离得更近一点。那背景,一片白,或者一片蓝,啥纹理细节都没有。

这时候,你用任何一个稍微专业点的软件,哪怕是电脑自带的画图工具,都能操作。

  1. 打开图片,用矩形选择工具,框住你想要保留的左半部分,复制。
  2. 新建一个画布,把左半部分粘贴进去。
  3. 回到原图,再用矩形选择工具,框住你想要保留的右半部分,复制。
  4. 回到新画布,把右半部分粘贴进来,然后小心翼翼地移动它,跟左半部分完美对齐。

齐活了!因为背景是纯色,所以接缝的地方根本看不出来。这招的精髓就在于背景简单。你要是拿一张背景是砖墙或者人群的图这么干,那拼接的痕迹,简直就是车祸现场,谁看谁尴尬。所以,这招是入门级,得看菜下碟。

第二招:智能魔法棒——万能的“内容识别填充”

来了来了,重头戏来了。这才是我们处理绝大多数复杂场景的终极武器。我要说的这个功能,在Photoshop里叫做内容识别填充(Content-Aware Fill),这玩意儿简直是现代P图技术的灵魂,可以说是AI绘画的祖师爷了。

它的原理,说白了,就是你把不想要的东西圈出来告诉电脑:“嘿,这块东西,我不想要了,你看着办吧。”然后电脑就会分析你圈出来那块区域周围的像素,比如草地、天空、墙壁的纹理,然后“脑补”出如果这里没有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后用它脑补出来的画面给填上。

听着玄乎,操作起来其实就几步路,但每一步都有讲究。

咱们还拿那张风景照里有电线杆的例子来说。

第一步:精准“作案”范围的圈定。

这一步至关重要。你得用套索工具(Lasso Tool),像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把那根碍眼的电线杆给“抠”出来。圈的时候,记住一个诀窍:宁小勿大,略带余量。别紧贴着电线杆的边缘画,稍微往外扩一两个像素,把电线杆周围的一点点背景也包含进去。为啥?这是为了给电脑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去分析,让它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你给的信息越多,它“脑补”出来的结果就越自然。

第二步:念动咒语,召唤魔法。

圈好之后,别动,直接按键盘快捷键 Shift + F5 ,会弹出一个“填充”对话框。或者你也可以在菜单栏里找到“编辑” -> “填充”。在弹出的窗口里,确保“内容”那一栏选的是“内容识别”。然后,深吸一口气,点击“确定”。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你的电脑会飞速运算,也就一两秒钟,那根扎眼的电线杆,嗖的一下,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周围完美融合的蓝天、白云或者远山。第一次用这个功能的人,十有八九会惊掉下巴。

第三步:后期“毁尸灭迹”,让效果更逼真。

虽然内容识别填充已经很逆天了,但它毕竟是算法,偶尔也会“犯傻”。有时候填充完,你会发现有些地方的纹理有点重复,或者有点模糊,不够自然。

这时候,就需要咱们手动进行微调了。两个神器你得知道:

  • 仿制图章工具(Clone Stamp Tool) :这玩意儿就像个像素的搬运工。你可以按住Alt键,在旁边纹理很棒的地方“取个样”,然后松开Alt键,在你觉得不自然的地方“画”上去。相当于从旁边“借”一点好皮肤,盖在瑕疵上。
  • 修复画笔工具(Healing Brush Tool) :这个比仿制图章更智能。它不仅会复制你取样的像素,还会自动融合目标区域的光照、阴影和纹理,让修复过的地方过渡得更丝滑,看不出破绽。

用这两个工具,在细节上稍加打磨,就能做到真正的“雁过无痕”。无论是去掉路人甲,还是抹掉照片里的垃圾桶,这套组合拳下来,保证谁也看不出你动过手脚。

第三招:乾坤大挪移——改变构图的“内容识别缩放”

前面两招,核心思想都是“去掉”中间的部分。但有时候,我们不是想去掉,而是想让分离的两部分“靠得更近”。

比如,你拍了一张广阔的海景,左边是一座漂亮的灯塔,右边是一艘孤独的小船,中间呢,是大片大片空旷的海面,显得整个画面有点散,不够紧凑。你想把灯塔和小船拉近一点,怎么办?直接裁剪会损失画面信息,用第一招拼接,海面的波纹又对不上。

这时候,Photoshop里另一个神仙功能内容识别缩放(Content-Aware Scale)就该登场了。

这个功能,简直是风光摄影师的福音。它的工作逻辑是:在缩放图片的时候,智能保护画面里的“重要内容”,比如人、建筑、动物等,而去压缩那些“不重要”的背景,比如天空、草地、海面。

操作是这样的:

  1. 选择菜单栏“编辑” -> “内容识别缩放”
  2. 你的图片会出现一个变换框。这时候你试着从左右两边向内拖动边框,压缩图片的宽度。
  3. 你会神奇地发现,灯塔和小船基本没怎么变形,而中间那片空旷的海面,被“悄无声息”地压缩了!整个画面的节奏瞬间就紧凑起来了。

这一招,它不是真的去剪辑中间,而是通过一种视觉上的魔法,重塑了画面的空间关系。这是一种更高阶的思路,从“去除”变成了“重组”,有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

手机党怎么办?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在手机上修图。别慌,虽然手机App的功能没法跟桌面端的Photoshop比,但处理一些简单的场景也够用了。像Snapseed里的“修复”工具,美图秀秀里的“消除笔”,它们背后的逻辑,都跟内容识别填充有点类似。对于一些背景不那么复杂的小瑕疵或者想去掉的小人物,点一点,抹一抹,效果也还不错。

总而言之,图片怎么剪辑中间部分,这根本不是一个难题。关键在于你要根据你的图片特点和最终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是简单粗暴的拼接,还是聪明绝顶的智能填充,亦或是巧妙构图的缩放挪移,工具是死的,思路是活的。多去尝试,多去实践,你很快就能成为那个能随心所欲掌控画面的“上帝之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133.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2-12-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