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怎么修改剪辑视频这个话题,我总觉得很多人一开始就走偏了。他们以为修改,就是把拍坏的镜头删掉,把口误的地方剪掉,再配个BGM就完事儿。你要是这么想,那你的视频永远只能是“素材的堆砌”,而不是一个“作品”。
真的,别笑。我见过太多人了,软件玩得比谁都溜,什么高级转场、花哨特效,一套一套的,结果片子一出来,看得人想快进。为什么?因为没有魂儿。修改剪辑,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技术活,它是个审美活,是个手艺活,甚至……有点玄学。

你拍了一堆素材,就像是去山里凿回来一块璞玉。初剪,是把外面那层最厚的泥土给敲掉,大概看出来这是个什么玩意儿。而“修改”,才是真正的雕琢。是把这块石头的棱角磨平,把它的纹理展现出来,让它从一块石头,变成一件能让人“哇”出来的艺术品。
所以,别再问“我该用哪个键剪掉这一段”这种问题了。你应该问自己:“我剪掉这一段,是为了什么?”
节奏,一切的灵魂
忘掉那些教程里说的什么“踩点”,那是最低级的节奏。真正的节奏,是视频的呼吸感。
你有没有试过,看一个片子,明明画面很美,但就是觉得憋得慌?或者一个Vlog,明明博主很可爱,但你就是看不下去?问题八成出在节奏上。
一个好的节奏,是有张有弛的。一段快节奏的蒙太奇,啪啪啪,信息量爆炸,观众的眼球被你牢牢抓住。但你不能一直这样,人会累的。所以,紧接着,你需要一个长镜头,一个空镜,甚至一个黑屏配上环境音。让观众喘口气,回味一下刚才的信息,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个铺垫。这就是“呼吸”。
修改节奏的时候,别光盯着时间线。把视频全屏播放,关掉所有的参数面板,就用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去看。你觉得哪里拖沓了?哪里太赶了?凭直觉,相信你的第一感觉。有时候,多留一秒,或者剪掉半秒,整个片子的感觉就天差地别。就那么一下,感觉对了,什么都对了。这玩意儿,没法量化,纯粹是手感。
剪辑点,不是你想切就能切
很多人剪辑,就是“我觉得这里差不多了”,然后“咔嚓”一刀。这是大忌。每一个剪辑点,都应该有它的理由。
最常见的,是动作剪辑。比如一个人开门的镜头,你可以在他手刚碰到门把手的时候,切到门内他推门进来的镜头。这样观众的视线会被连贯的动作引导,感觉不到剪辑的存在,非常顺滑。反之,如果等他把门完全推开再切,就会显得很笨拙。
还有情绪剪辑。当一个角色说完一句饱含深情的话,你是不是要马上切到下一个镜头?不一定。你可以多留几秒,让他脸上的余韵、眼神里的不舍,再飞一会儿。这几秒的沉默,比千言万语都有力。修改的时候,多去揣摩这些细节,你的视频才能有“人味儿”。
我最烦的一种修改,就是为了缩短时长而瞎剪。把人物说话的停顿、喘息,全都剪得干干净净。看起来是紧凑了,但特别假,像个机器人念稿。那些微妙的停顿,才是交流的精髓啊。
声音设计,是你的另一半灵魂
信我,一个视频的成功,画面和声音至少五五开。甚至有时候,声音更重要。很多人花大价钱买相机买镜头,却用手机自带的麦克风收音,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修改视频的时候,声音设计绝对是个大工程。
首先是背景音乐(BGM)。求求了,别再用那些抖音神曲了。音乐是用来烘托情绪的,不是用来抢戏的。找到一首真正贴合你视频气质的音乐,它的旋律起伏,应该能和你画面的节奏变化大致匹配。有时候,一首从头到尾的曲子,不如根据不同段落,用几首不同的音乐,甚至只用音效。
然后是音效(SFX)。这是让你的视频瞬间变得“高级”的秘密武器。走路的脚步声、开门的吱呀声、喝水时喉咙的滚动声、键盘的敲击声……这些声音能极大地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修改时,闭上眼睛听你的片子,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空得可怕。把这些细节补上,你的世界才算完整。
最后是环境音。别轻易把它降到零。清晨的鸟叫、街道的嘈杂、夜晚的虫鸣,这些都是情绪的一部分。除非你想要表达一种绝对的死寂或者抽离感,否则,保留甚至适当增强环境音,能让你的视频更有沉浸感。
调色,情绪的魔法
调色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它是你作为一个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的主观表达。
修改的最后一步,我通常会留给调色。因为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太直接了。你想让画面看起来温暖、怀旧,那就往橙黄色的暖调走;你想表达一种科技感、疏离感,那就用蓝色青色的冷调。
别追求所谓的“通透感”,那是商业广告的套路。你的视频,应该有你自己的颜色。可以试试降低一点饱和度,模仿胶片的质感;或者拉高对比度,让画面更有冲击力。关键在于,你的调色风格要统一,并且要为你所讲述的故事服务。一个悲伤的故事,你配一个高饱和度的明亮色调,那不叫艺术,那叫精神分裂。
总而言之,怎么修改剪辑视频?
它不是一个技术流程,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推翻、不断与素材对话的过程。你得像个侦探一样,去发现素材里隐藏的闪光点;又得像个诗人,去组织它们,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别怕把时间线搞得一团糟,别怕推倒重来。很多时候,最好的想法,都诞生在第N次的修改里。你每一次拖动素材,每一次调整颜色,每一次增减音效,都是在用你的方式,告诉观众一个故事。
而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让那个故事,被更好地听见。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