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看:到底怎么制作视频剪辑?这份超详细教程带你入门

很多人一听到怎么制作视频剪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种布满密密麻麻按钮的复杂软件界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劝退。别怕。真的。这玩意儿就像学开车,看着方向盘、档位、踏板一大堆,感觉手脚都不够用,但你一旦上路,熟悉了那种感觉,一切就成了肌肉记忆。

咱们先不聊那些高深莫 सिद्धांतों,什么蒙太奇手法、什么电影视听语言,那些是进阶课。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掰开揉碎了,跟你聊聊,一个纯小白,怎么从零开始,把一堆乱七八糟的视频素材,变成一个能看、甚至能让人点赞的短片。

怎么制作视频剪辑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心态建设和工具选择。

心态上,请你务必丢掉“我没天赋”、“我学不会”这种念头。视频剪辑首先是门手艺,是技术活儿,不是玄学。只要你肯花时间,耐心点,就一定能做出来。你第一个作品可能很烂,第二个可能也烂,但第十个,绝对比第一个强。接受这个过程。

然后是工具,也就是你的“剪刀”。现在市面上的软件太多了,真的,眼花缭乱。别慌,我给你分分类:

  • 手机党/轻度玩家 : 剪映 ,或者 必剪 。几乎是为你量身定做的。界面直观,功能齐全得不像话,什么自动踩点、智能字幕、花里胡哨的特效,一键搞定。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把精力完全放在“我想表达什么”上,而不是“这个按钮是干嘛的”。对于做Vlog、做短视频,绰绰有余。

  • 电脑端入门/进阶选手 :这里水分就深了。 Final Cut Pro (苹果用户专享,流畅丝滑得一塌糊涂),还有 Adobe Premiere Pro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r,功能强大到没朋友,但对电脑配置和你的耐心都有点要求)。我个人是从Pr开始的,一开始真的被它的复杂搞得头大,但啃下来之后,那种自由创作的感觉,太爽了。你几乎可以实现你脑子里的一切想法。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只是想快速出片,玩玩而已,手机上的剪映足够了。如果你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甚至想发展成一个技能,那就咬咬牙,直接上电脑端的专业软件。别怕难,B站上铺天盖地的免费教程,找个你听着顺耳的老师,跟着学就行。

第二步:把你的“食材”都倒进“锅”里——素材整理与导入

好了,你选好了兵器。现在,把你拍回来的所有视频、照片、准备用的音乐、音效,统统放进一个文件夹里。记住,一定要分门别类!建几个子文件夹,比如“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片资料”。这个习惯能救你的命,不然等你有几十上百个文件的时候,找东西能找到你崩溃。

然后,打开你的剪辑软件,新建一个项目,把这些素材一股脑儿地拖进去。这个动作,我们行话叫“倒素材”。你就想象自己是个侦探,手里攥着一大堆零零碎碎的线索——那些你拍回来的视频片段,而你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拼凑起来,还原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现场。

第三步:大刀阔斧,毫不留情——粗剪的艺术

素材都躺在你的素材库里了,接下来就是把它们拖到时间线上。时间线,就是你的工作台,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粗剪,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剪一遍。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不能用的、废掉的镜头全部砍掉,然后把能用的,按照故事的大致顺序排列好

什么是废镜头?比如你刚开机还没站稳的晃动画面、说错话的NG片段、对焦模糊的镜头……别心疼,一个字:。剪辑,本质上就是一门“舍弃”的艺术。你留下的,才是精华。

把可用的片段按照你想讲的故事顺序,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时间线上。比如你拍了一个周末出游的Vlog,那顺序可能就是:起床准备 -> 出门坐车 -> 到达目的地 -> 吃喝玩乐 -> 回家总结。这个阶段,别去管什么精细的卡点、什么炫酷的转场,先把故事的骨架搭起来。

第四步:注入灵魂,让片子“活”起来——精剪与节奏感

骨架搭好了,现在我们要给它添上血肉。精剪,就是细活儿了。

  • 节奏感 :这是剪辑的灵魂。一段视频看着舒不舒服,全看 节奏感 。怎么制造节奏?靠的是镜头的长短交错。想表达悠闲、宁静,镜头就切得慢一点,留长一点;想表达紧张、激烈、动感,镜头就切得快一点,短一点。你可以跟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去切镜头,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练习 节奏感 的方法。试着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它的情绪起伏,然后再去匹配你的画面。

  • B-roll(补充画面) :这是个专业术语,但理解起来很简单。你采访一个人,不能从头到尾都只放他说话的大头对吧?观众会看睡着的。你需要在他说到某个话题时,插入一些相关的画面,比如他提到的风景、他正在做的事情的特写等等。这些用来“补充说明”的画面,就是 B-roll 。它能极大地丰富你的视频信息量,让你的视频看起来更专业、更有趣。拍Vlog也是一样,别光顾着自拍,多拍拍你周围的环境、你手里的咖啡、路边的野猫,这些都是绝佳的 B-roll 素材。

  • 转场 :别滥用!别滥用!别滥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觉得转场越炫酷越好,恨不得每个镜头切换都加上一个翻转、缩放、溶解。大可不必。最高级的转场,是“无形”的转场,靠动作衔接、或者声音引导来完成。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切”(直接从一个镜头跳到下一个),就足够了。

第五步:化妆与配乐——调色和声音设计

到这一步,你的视频已经基本成型了。但还差点意思,像个素颜的美女,底子不错,但不够惊艳。

  • 调色 :颜色是情绪的放大器。你想让你的片子看起来温暖、阳光,就加点黄、加点橙;想让它看起来清冷、有科技感,就加点蓝、加点青。很多软件都有现成的滤镜(LUTs),你可以一键套用,非常方便。但记住, 调色 是为了服务于你的内容,不要为了调色而调色,把人的脸都调成绿色了,那就过火了。

  • 声音 :声音,是视频的另一半生命,甚至比画面更重要。

    • 背景音乐(BGM) :选一首符合你视频情绪的音乐。音乐一响,整个片子的基调就定了。
    • 音效(SFX) :这是个加分项,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一个开门的镜头,你配上“吱呀”的 音效 ;一个搞笑的画面,你配上一个“biu”的声音。这些小细节,能让你的视频瞬间变得生动有趣。
    • 人声处理 :如果你有旁白或者对话,一定要保证人声清晰、干净。降噪、均衡,都是必要的处理。观众可以容忍画质模糊,但绝对无法容忍声音嘈杂。

最后一步:穿上衣服,体面出门——字幕、标题与导出

给你的视频加上字幕吧,这不仅是对听障人士的尊重,也能让观众在静音环境下看懂你的视频。现在很多软件都有“智能识别字幕”功能,非常方便,但识别后一定要自己再校对一遍错别字。

加上一个吸引人的片头或者标题,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格式(通常是MP4),设置好分辨率(1080p或4K),点击“导出”。

等待进度条走完的那一刻,恭喜你,你的第一个视频剪辑作品,诞生了。

整个过程,听起来复杂,但你只要动手做一遍,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它就像在玩一个无比复杂的乐高,你用无数个零散的碎片,最终搭建出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会讲故事的世界。去试试吧,你的硬盘里,正躺着无数个等待被唤醒的故事呢。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24.html

Like (0)
Previous 1分钟前
Next 2022-12-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