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真的,别急。几乎所有刚开始自己搞视频的人,都经历过这个“素材恐惧症”阶段。录好的视频怎么剪辑,这问题听起来很大,但把它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一套流程,一套思维方式。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咱们就聊点实在的,能直接上手干的。
先把软件这事儿放下,咱们先聊聊“刀法”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我该用什么剪辑软件?是PR(Premiere Pro)还是FCPX(Final Cut Pro X)?或者达芬奇?我告诉你,在最初阶段,工具真的没那么重要。你手里有一把生锈的菜刀,照样能切菜,无非是费点劲。你上来就拿一把手术刀,可能连怎么握都不知道,还容易伤到自己。

剪辑的核心,不是你会多少种酷炫的转场,也不是你会不会调出电影感的色调。剪辑的核心,是你讲故事的能力。
在你把任何一个视频片段拖进时间线之前,先闭上眼问问自己:
- 我这个视频,想让别人看完后有什么感觉?是开心大笑,还是感动流泪,或者是“卧槽,牛逼”?
- 整个视频的“主角”是谁?是一件事,一个人,还是一个产品?
- 我手里的这些素材,哪些是骨头(关键情节),哪些是肉(细节补充),哪些是纯粹的脂肪(可以毫不犹豫扔掉的)?
把这个想清楚了,你的剪辑思路就有了龙骨。否则,你就是在用一堆华丽的砖瓦,盖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随时都可能塌。
第一步:粗剪,请拿起你的大砍刀
好了,现在你可以打开你的剪辑软件了。新手我强烈推荐剪映或者达芬奇(DaVinci Resolve)。剪映简单到姥姥家都会用,功能还出奇地强大;达芬奇是专业级软件,但它有免费版,而且调色功能是天花板级别的,早点接触没坏处。
粗剪阶段,你的心态应该是“无情”。
把所有素材,一股脑地拖到时间线上。然后,像看一部超级无聊的电影一样,从头到尾过一遍。你的任务只有一个:砍!
- 没用的开头结尾,砍掉。
- 说错话、口胡、长时间的停顿,砍掉。
- 镜头剧烈晃动、失焦的片段,砍掉。
- 重复啰嗦的内容,只留最好的一个版本,剩下的,砍掉。
这个阶段,不要去考虑什么精细的卡点,不要去想什么BGM,你的目标就是把一头臃肿的猪,砍成一具干净利落的骨架。把所有“能要”的片段,按照大致的故事顺序,拼接在一起。
做完这一步,你原来一小时的素材,可能就只剩下十分钟了。恭喜你,最痛苦的阶段过去了。现在你看到的,是视频的雏形,虽然丑,但它有了基本的结构。
第二步:精剪,现在你是个外科医生
粗剪是体力活,精剪就是技术活加艺术活了。现在,你要把刚才那副骨架,变得有血有肉,会呼吸。
1. 调整顺序,建立节奏
再看一遍你的粗剪版本。是不是有些地方感觉很平淡,有些地方又太拖沓?试着调整片段的顺序。有时候,把一个后面的惊喜片段挪到前面,或者把一个平淡的叙述打散,穿插在几个动作场景里,效果会完全不同。
这就是节奏。好的剪辑,就像一首好歌,有主歌的铺垫,有副歌的高潮,有Bridge的转折。你得让观众的情绪跟着你的剪辑走,而不是一条直线。
2. 对白和画面的精细配合
这里有个进阶技巧,叫J-cut和L-cut。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很简单。*L-cut:画面已经切换到下一个了,但上一个画面的声音还在继续。比如,A在说话,画面切到了B听他说话的表情,但A的声音没断。*J-cut:下一个画面的声音提前进来了,但画面还在上一个。比如,画面还在房间里,但已经听到了门外汽车发动的声音,然后画面才切到汽车。
这两个小技巧,能让你的视频转场变得无比丝滑,瞬间摆脱那种“PPT式”的生硬切换感,强烈建议你试试。
3. BGM和音效:视频的半条命
我跟你说,声音,简直是视频的半条命。一段平平无奇的画面,配上合适的BGM(背景音乐),情绪立刻就上来了。
选BGM的原则是:宁缺毋滥,且一定要服务于内容。别为了“燃”而燃,别为了“感动”而硬煽情。音乐应该是情绪的放大器,而不是主导者。
音效更是点睛之笔。一个简单的开门声、打字声、风声,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叮”的提示音,都能让你的画面活起来,让观众更有沉浸感。去找一些免费的音效库,把它们当成你的调味品,在合适的地方撒上一点,会有奇效。
第三步:包装,给视频穿上好看的衣服
骨架搭好了,血肉也丰满了,现在该给它穿衣服化妆了。
1. 调色:不求电影感,但求风格统一
调色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最基础的调色,是让你所有不同时间、不同设备拍出来的片段,看起来“像是在一个世界里”。
先进行一级校色,把曝光、白平衡、对比度拉到正常水平。然后再根据你想要的氛围,进行二级调色。是想温暖一点,还是冷酷一点?是想鲜艳活泼,还是低饱和度有故事感?
对于新手,可以先从使用LUTs(颜色查找表)开始,把它理解成一个高级滤镜,能快速帮你建立一种色调风格。但记住,LUT不是万能的,套用之后往往还需要微调。
2. 字幕和标题:别让观众“猜”
字幕太重要了!现在很多人都是静音刷视频,没有字幕,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说啥,手指一划就走了。
字幕不仅仅是“听写”,它也是视觉元素的一部分。选择一个清晰易读的字体,调整好大小和位置。关键信息,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加粗、或者加个底框来突出。一个设计精良的标题,或者一个适时出现的“花字”(特效字),都能极大地提升视频的观感和信息传达效率。
最后的审视:抛开创作者身份
当你觉得一切都搞定了,准备导出的时候,等一下。
把自己从创作者的身份里抽离出来,想象你是一个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的普通观众。
- 他能看懂吗?
- 他会觉得无聊吗?
- 哪个地方他可能会想快进?
- 视频的开头3秒钟,足够吸引他看下去吗?
带着这种挑剔的眼光,再从头到尾看一遍。你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改掉它们。
录好的视频怎么剪辑?说到底,它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种,它更像是一门手艺,一门与观众沟通的艺术。你剪掉的每一个多余的“嗯”、“啊”,你调整的每一段BGM的音量,你选择的每一个转场,都是在用你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一个属于你的故事。
别怕剪坏,所有的素材都还在那里。大胆去尝试,去犯错。你的“剪辑语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砍”、“拼”、“挪”、“调”之中,慢慢养成的。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