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开门见山,直捣黄龙。想知道电影剪辑解说怎么弄?这事儿,说难,难于上青天;说简单,其实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很多人上来就问,用什么软件剪辑?什么麦克风收音好?我跟你说,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是皮肉,不是骨架,更不是灵魂。
你真正要搞明白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一件事,就是:你,想说什么?

对,就是你。不是电影本身演了什么,不是导演想表达什么,而是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完这部电影后,心里那股子不吐不快的劲儿,到底是什么。是你发现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是你对某个角色的命运愤愤不平?还是你从一段看似平淡的对白里,咂摸出了人生的五味杂陈?
这就是你的“核”。没有这个核,你做的视频就是一具空洞的躯壳,是电影画面的搬运工,是剧情简介的复读机。观众为什么要花十分钟听你复述一遍他自己就能看到的东西?图什么?图你声音好听吗?别逗了。
所以,第一步,永远是选题,但这个选题的本质,是“立意”。
别去追那些烂大街的热点。今天《XX》火了,一窝蜂全去做,明天《OO》上了,又乌泱泱地扑上去。你这么干,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你要找的,是那种让你有“感觉”的电影。哪怕它很老,很冷门,但它在某个点上狠狠地戳了你一下,让你半夜从床上坐起来,脑子里全是它的画面。就是它了!这种带着你强烈个人情绪和思考的东西,才是原创的,才是稀缺的,才有可能被人记住。
找到了电影,找到了你的“核”,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文案。
我再强调一遍,文案是灵魂。你的剪辑、配音、BGM,全都是为你的文案服务的。你的文案,就是剧本,就是你这个二次创作的总导演。
怎么写?忘掉说明文,忘掉议论文。你要当个讲故事的。一个牛逼的电影解说,就是一个在深夜酒馆里,叼着烟,眼神迷离,能把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的 storyteller。
开头,黄金三秒,必须扔出一个钩子。可以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所有人都看懂了《让子弹飞》?我敢说,99%的人都误解了黄四郎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直击人心的提问,“如果你是《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在最后那扇门前,你会走出去吗?”。总之,要瞬间抓住他的耳朵,让他产生好奇:哦?这家伙要说点不一样的。
中间部分,别按着电影的时间线一五一十地往下捋。那是小学生看图说话。你要打碎它,再按照你的逻辑重新组合。比如,你可以把电影开头和结尾的某个镜头并置,制造一种宿命感的对比;你可以把所有关于主角撒谎的片段都剪到一起,去分析他性格的成因。你的剪辑顺序,要服务于你的观点。你要像个侦探,带着观众在电影的迷宫里穿梭,不断地发现线索,最后指向你最初抛出的那个“核”。
遣词造句,要有人味儿。别用那些干巴巴的书面语。把“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换成“这电影啊,就是把人心掰开了揉碎了,让你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多少见不得人的玩意儿”。要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该紧张的时候,短句,咄咄逼人;该抒情的时候,长句,一咏三叹。
文案磨好了,至少读三遍,录下来自己听。听听哪里不顺口,哪里太平淡,哪里没把你想说的情绪给到。改,使劲改,改到你自己都觉得“嘿,有点意思了”。
然后,才是技术活儿:剪辑与配音。
剪辑,不是简单地把画面拼起来。画面的选择,必须精准。当你的文案说到“他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绝望”,你的画面就必须给到那个眼神的特写,哪怕只有0.5秒。这叫“图文相符”,这是基本功。
更高阶的,是“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离”。你的解说词是A,但画面可以是B,两者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你正在用平静的语气诉说着主角童年的不幸,画面却可以配上他成年后疯狂大笑的样子,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比什么都强。
节奏!节奏!节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好的剪辑是有呼吸的。该快则快,动作戏,配上急促的解说和鼓点密集的BGM;该慢则慢,抒情处,给足留白,让画面和音乐静静地流淌,让观众的情绪有时间发酵。别把视频做得像一根拉直的肠子,从头到尾一个速度,那会催眠的。
再说说配音。你的声音,是你和观众之间最直接的情感桥梁。别端着,别拿腔拿调,就当是跟一个好朋友聊天。把你写文案时的情绪,通过你的声音传递出去。该激昂的时候,你就拿出吵架的劲头;该低沉的时候,你就凑到麦克风前,像说悄悄话一样。
有条件,买个好点的麦克风,做做降噪。声音清晰、干净,是对观众最起码的尊重。录音的时候,可以适当带一点肢体动作,这能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生动,不那么僵硬。
最后,是锦上添花的东西:BGM与字幕。
背景音乐,是情绪的催化剂。别乱用,尤其别滥用那些抖音神曲,那样只会让你的视频显得廉价。去淘,去电影原声带里找,去一些免版权的音乐网站找。音乐的风格,要和你的视频调性、电影的氛围统一。一部悲伤的文艺片,你配个燃到爆炸的电音,那不叫混搭,那叫精神分裂。
字幕也很有讲究。不仅仅是把你的话打出来。重点的词,可以放大、变色、做个简单的动画效果。这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强化你的观点。字体选择也要用心,黑体、思源宋体是安全牌,但有时候,根据电影的风格,换个手写体或者复古的字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所有这些东西——立意、文案、剪辑、配音、音乐、字幕——全部揉在一起,发酵,最终出来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属于你自己的电影解说作品。
这整个过程,累吗?非常累。它需要你反复地拉片,逐帧地分析,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文案,一遍一遍地录音。但当你看到弹幕里飘过“卧槽,这个角度绝了”、“UP主说出了我的心声”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带劲。
记住,电影剪辑解说怎么弄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表达。是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的观点,你的情感,你独特的视角。技术只是你手中的武器,而你的思想,才是那颗能够击中人心的,滚烫的子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