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最初我面对那根长得望不到头的视频素材条,躺在软件的时间线上,那种感觉,就跟看一条冬眠的蛇一样,浑身无力,不知道从哪儿下嘴。真的,那玩意儿灰蒙蒙的,一声不吭,但压力巨大。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拍了一大堆,可能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就想把里面精彩的几小段给抠出来,结果软件一打开,人傻了。满屏幕的按钮,个个都像外星语。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你会发现“视频怎么剪辑成几段”这个问题,简直就像问怎么把一根长面包切成几片一样简单。你需要的,根本不是什么眼花缭乱的特效和复杂的理论,而是一把刀。一把数字世界里的“刀”。

在几乎所有的剪辑软件里,无论是手机上你用得飞起的剪映,还是电脑上大神们用的Pr、达芬奇,这把“刀”都长得差不多。它通常被叫做“分割”(Split),或者“切断”、“剪切”。图标呢,十有八九是个小剃刀的模样,或者一把剪刀。找到它,你就掌握了剪辑世界的创世神技。
来,我们现在就来模拟一下这个神圣的过程。
第一步:定位。你的鼠标,或者在手机上的手指,就是你的眼睛。你得先找到你想“咔嚓”一刀的地方。把那根代表当前播放位置的竖线,我们管它叫“播放头”或者“时间指针”,拖到你心仪的那个时间点。比如,你刚讲完一句废话,下一秒正准备说重点,好,就在废话的尾巴和重点的开头之间那个微小的缝隙,停住!精准,是剪辑的灵魂,哪怕只是0.1秒的犹豫,都可能让节奏变得拖沓。
第二-步:斩断。现在,播放头稳稳地停在了你的“作案现场”。抬头,或者低头,去找那个分割按钮。可能它就在时间线上方,一个非常显眼的图标。也可能你需要点击一下视频片段,它才会作为“选中项”的编辑功能之一冒出来。别犹豫,按下去!
“咔嚓”一声(当然,大部分软件是没声音的,这声儿是你心里的),你会看到,原本一整条的视频素材,从播放头所在的位置,一分为二了。它变成了两个独立的片段,你可以分别拖动它们,像两块独立的积木。
这就完了?对,核心操作就这么简单。你想把视频切成三段,那就重复这个动作两次。想切成八段,那就挥舞你的“小剃刀”七次。这就是“视频怎么剪辑成几段”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是不是感觉有点……过于简单了?
别急,这只是“术”的层面。真正让剪辑变得有意思的,是“道”。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切,而不是在两秒钟之后?
粗剪阶段,我们的目的很纯粹:去芜存菁。把说错的话、没用的空镜、意外的晃动,通通切掉。这时候的分割,就像做外科手术,下手要稳准狠。切掉一个片段,通常是先在它的开头“咔嚓”一刀,再在结尾“咔嚓”一刀,把它从一整段素材里“孤立”出来,然后选中它,按下Delete键。看着那段多余的素材消失,时间线瞬间变短变干净,那种快感,不亚于夏天喝下一大口冰可乐。
但到了精剪阶段,分割就成了一门艺术。它关乎节奏。
你看那些厉害的Vlogger,他们的视频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流畅,一点不无聊?因为他们用分割和拼接在操纵时间。一段话说得太平了,他们会故意在中间剪开,把后半段稍微放大一点,形成一个“跳剪”(Jump Cut),在视觉上给你一个微小的冲击,让你瞬间清醒。一段风景的空镜太长,他们会把它切成好几小段,中间穿插人物的特写,让画面动起来。
所以,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分割”动作。你每一次点击,都是在为你的视频注入呼吸。长镜头给观众沉浸和思考的时间,而密集的、快速的剪辑点,则能制造紧张感和兴奋感。一静一动,一张一弛,全靠你手里的这把“刀”。
最后聊聊工具。别被那些复杂的软件吓到。在“把视频切成几段”这件事上,手机上的剪映、必剪,和电脑上的专业软件,原理完全一样。甚至我觉得,在手机上用两个大拇指,一个定位,一个点击“分割”,那种操作的直观感和爽快感,有时候比在电脑上用鼠标拖来拖去更带劲。
所以,忘掉那些让你头大的教程吧。现在就打开你的剪辑软件,随便导入一段视频,找到那个叫“分割”的按钮。别怕剪坏,源文件还好端端地躺在你的相册里呢。你就尽情地、随心所欲地去切、去剪、去破坏、去重组。当你亲手把一段冗长无味的素材,变成一个短小精悍、节奏分明的片段时,那种成就感,会让你彻底爱上剪辑这件事。
去试试,现在就去。你的第一个作品,就从这简单的一“刀”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