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录完音,一听回放,是不是总有种想把设备砸了的冲动?不是这里“呃…”了一下,就是那里停顿了半天,更别提窗外突然传来的一声狗叫,或者空调那恼人的“嗡嗡”底噪了。感觉自己录了个“声音废品”?别急,这根本不是世界末日。今天我就跟你掰扯掰扯,这录音剪辑怎么弄,保证让你手里的“废品”瞬间变“精品”。
咱们先聊聊“家伙事儿”,也就是软件。别一上来就想着那些看起来高大上、按钮多到能发射火箭的专业软件,比如Pro Tools啥的,没必要,真的。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处理个播客、做个有声读物、剪个Vlog的旁白,甚至是给自己的翻唱作品修修音,下面这几个就绰绰有余了。

首推,必须是Audacity。这哥们儿,简直是音频剪辑界的“瑞士军刀”,而且,它完全免费!对,你没听错,一分钱不要。功能强大到离谱,从基础的剪切、复制,到复杂的降噪、EQ调节,它都能搞定。界面嘛,可能有点复古,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你信我,一旦上手,你会爱上它的纯粹和高效。对于新手,我百分之两百推荐从它开始,不走一点弯路。
如果你是视频创作者,电脑里装着Adobe全家桶,那Adobe Audition(简称Au)就是你的不二之选。它跟Pr(Premiere)无缝衔接,联动起来那叫一个丝滑。Au更专业,界面也更现代化,效果器也更丰富,当然,它是要花钱的。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在音频这条路上深耕,或者预算充足,那直接上Au,体验感直接拉满。
还有个跨界新贵,DaVinci Resolve里的Fairlight音频页面。原本是个调色软件,现在越来越全能,剪辑、特效、音频一把抓。如果你用它剪视频,那顺手用它处理音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省得来回倒腾素材。
至于手机上的App,比如剪映,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剪辑。但说实话,要想精细操作,还是得上电脑。手机屏幕太小,手指头又粗,处理音频波形,那感觉就像穿着宇航服绣花,太憋屈了。
好了,家伙事儿选好了,接下来就是“真功夫”了。别把录音剪辑想得太玄乎,核心操作就那么几个,你掌握了,就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
第一招:快刀斩乱麻 ——剪切与删除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最常用的一招。你录音里那些说错的词、尴尬的停顿、不想要的口水音、咳嗽声,通通可以用这招解决。
操作起来简单到令人发指:打开你的音频文件,你会看到一条蓝色的波形图,这玩意儿就是你声音的“心电图”。哪里有声音,波形就起伏;哪里没声音,就是一条直线。你用鼠标选中那段不想要的波形——比如一个长达三秒的“嗯……”——然后,duang!按下Delete键。
世界,清净了。
剪切(Ctrl+X或Cmd+X)和删除(Delete)的区别是,剪切下来的东西可以粘贴(Ctrl+V或Cmd+V)到别的地方。比如你把一句话的顺序说反了,就可以把后半句剪切下来,粘贴到前半句的前面。这就完成了句子的重组,简直是口误患者的救星。
第二招:乾坤大挪移 ——移动与拼接
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音频片段的顺序,或者在两段话之间插入一点留白,增加节奏感。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移动工具。
在大多数软件里,你都可以直接拖动一个音频片段,像移动桌面上的文件一样,把它放到时间轴的任何位置。把几段毫不相干的录音,按照你的逻辑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乐高积木,创造力爆棚。
第三招:温柔的抚摸 ——淡入与淡出
你有没有听过一些音频,开头“duang”一下就出来,结尾“咔”一下就没了,特别突兀,能把人吓一跳?这就是没有做淡入淡出的效果。
淡入(Fade In),就是让声音从无到有,音量慢慢变大,像清晨的阳光一样,温柔地把你唤醒。淡出(Fade Out),则相反,让声音从有到无,音量慢慢减小,给听众一个缓冲,完美收尾。
这个操作通常在软件的效果菜单里就能找到,选中音频的开头或结尾一小段,应用一下效果,你的音频立马就显得“专业”和“有礼貌”多了。
第四招:魔法大扫除 ——降噪
这绝对是新手最爱,也是最能体现剪辑价值的功能之一。录音环境不可能绝对安静,总会有一些背景噪音,比如电脑风扇声、空调的嗡嗡声、电流的嘶嘶声。这些声音虽然不大,但非常影响听感。
降噪(Noise Reduction)功能,就是来干这个的。
在Audacity里,这个过程堪称神奇:1. 先选中一小段只有噪音,没有人声的片段(这叫“噪音样本”)。2. 然后点击“效果”菜单里的“噪声抑制”,让软件“学习”一下这个噪音长什么样。3. 最后,选中你的整段音频,再次打开噪声抑制,点击确定。
见证奇迹的时刻就到了。你会发现,那些烦人的底噪,就像被一块神奇的抹布擦掉了一样,人声变得干净、清澈。当然,降噪不要过度,否则声音会变得不自然,听起来像在罐头里说话一样。适度,永远是王道。
第五招:声音的美颜滤镜 ——EQ与压缩
如果说前面的操作是“打扫卫生”,那接下来的就是“化妆”了。
EQ(均衡器)是干嘛的?简单理解,就是调整声音的“三围”——低频、中频、高频。* 想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浑厚、更有磁性?那就适当提升一点低频。* 觉得声音有点闷,听不清在说啥?那可以试试提升一点高频,增加清晰度和“空气感”。* 人声的核心部分主要在中频,这里一般不要动得太多。
EQ就像给声音化妆,稍微修饰一下,就能让声音的质感提升一个档次。很多软件里都有预设,比如“人声增强”、“播客优化”之类的,新手可以直接套用,非常方便。
压缩(Compressor)这个概念可能稍微难理解一点,我打个比方。你的声音是不是时大时小?有时候情绪激动,声音就特别大,有时候轻声细语,声音又特别小。听众听起来就得不停地调音量,体验很差。
压缩器就像一个反应超快的调音师,它会自动把过大的声音压下去一点,把过小的声音提上来一点。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的声音整体响度更均匀、更有力,听起来更“抓耳”,更“带劲”。
当你把上面这些招式都融会贯通,录音剪辑怎么弄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难题,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游戏。记住,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多听、多试、多感受。有时候,保留一点点不完美,反而更真实、更有味道。
别怕犯错,大胆去剪吧!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拖动,都是在为你自己的声音作品注入灵魂。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