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连续剧怎么剪辑?这么说吧,这活儿的起点,不是什么艺术创想,而是一场灾难。一场由TB级别硬盘堆砌起来的、名为“素材”的灾难。当导演带着几个月的疲惫和几百个小时的影像回来,往你面前一摊,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不是剪辑师,是垃圾分类管理员。
第一步,行话叫“顺一遍”,也叫“粗剪”。别被这个“粗”字骗了,这步最磨人。就是把导演拍回来的所有东西,不管好的坏的,NG的,演员笑场的,全都按照剧本给我码齐了。像个笨拙的裁缝,先把布料的样子给拼出来,哪怕针脚歪歪扭扭。这时候的故事?支离破碎,毫无节奏可言,看着能把人直接送走。但你必须这么做,这是打地基,没这玩意儿,后面全是空中楼阁。这个过程极其枯燥,就是在跟时间轴上那些小方块搏斗,有时候你会怀疑人生,怀疑导演是不是在现场睡着了,怎么会允许拍出这种东西。

地基打完,真正的游戏才开始。
节奏,这才是剪辑的灵魂。真的。一部剧的呼吸,心跳,全在剪辑师的手里。你什么时候该给观众一口喘息的机会,什么时候又得像鼓点一样密集地砸向他们,让他们连上厕所都舍不得?一场追车戏,可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你可能会用上百个镜头去切,不断地切换司机紧张的脸、飞速旋转的车轮、后视镜里越来越近的追兵、路边惊慌的路人……用极快的切换速度把观众的肾上腺素提上来。而一场诀别的文戏,可能就是一个长镜头,让演员的表演完整地流淌,任何多余的切换都是对情绪的亵渎。文戏和武戏的切换,不是简单的AB镜头拼接。那是交响乐的变奏,是过山车的俯冲与爬升。好的剪辑师,就是最好的DJ,懂得在哪个节点 drop the beat。
然后是情绪。剪辑师就是个操纵情绪的魔术师。一个特写,停顿半秒,就能让观众的心揪起来。一段慢放,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眼泪说来就来。同一个演员,他可能演了十遍哭戏,有的是嚎啕大哭,有的是默默流泪,有的甚至是强颜欢笑。你用哪一条?甚至,你可不可以用这一条的眼神,配上另一条的抽泣声?完全可以!这就是剪辑的权力。你要放大哪个眼神?忽略哪句无力的台词?甚至,有时候一个演员背影的镜头,都比他声嘶力竭的正脸更有戏。这就是选择,是取舍,是剪辑师的“二次创作”。
别忘了,我们剪的是连续剧,不是电影。这意味着多线叙事。A线主角团在升级打怪,B线反派在暗中布局,C线小情侣还在那儿腻歪。你怎么把这三条线拧成一股麻花,而不是一团乱麻?这就需要高超的场口衔接技巧。比如,用一个相似的声音,或者一个相似的动作,甚至是一个相似的色调,从A线平滑地过渡到B线,让观众感觉不到生硬。或者,干脆就硬切。这就是“钩子”。在A线最紧张的时候,主角马上就要被发现,‘咔’一刀切到C线那对小情侶的甜蜜日常,观众心里骂你,但下一集他还是会乖乖回来看主角到底怎么样了。这就是拿捏。
当然,还有一大部分工作,是“救场”。这是剪辑师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能。演员状态不好,一条戏演了八百遍,最好的表情和最准的台词居然不在同一条里?没关系,剪辑师来给你“偷天换日”,用技术手段把它们拼在一起。上一个镜头主角的杯子是满的,下一个镜头空了?找个反应镜头插进去,观众的注意力就被带走了,这个穿帮就过去了。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在导演留下的战场上,收拾残局,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很多时候,一部剧的好看,不是导演拍得有多好,而是剪辑师救得有多妙。
最后,就是和导演的拉扯。导演是亲爹,他看着自己拍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亲儿子,舍不得剪。但剪辑师是后妈,得狠心。你得告诉他,这段戏虽然你拍得很辛苦,演员也很努力,但它拖慢了整个故事线的节奏,必须拿掉。这个过程,有时候是愉快的艺术碰撞,有时候……就是吵架。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部剧变得更好看。
所以,连续剧怎么剪辑?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场漫长的对话。你和素材对话,和导演对话,最终,是和你想象中的观众对话。当一部剧最终上线,弹幕里刷着“这段剪辑封神了”或者“剪辑师出来挨打”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无数个在小黑屋里对着屏幕发呆、抓狂、欣喜若狂的夜晚,都有了回响。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