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来了。片子剪出来,客户或者导演飘过来一句:“感觉……有点平。” 这句话简直就是紧箍咒,一念起来,你就知道今晚又得加班了。想让画面不“平”,最立竿见影的招数,无非就是玩弄时间。所以,pr剪辑怎么调倍速这个话题,根本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活,而是每个剪辑师吃饭、喘气、睡觉都得琢磨的基本功。
你别以为调个倍速就是右键点一下那么简单,里面的门道多着呢。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教科书式的废话,咱们直接上干货,聊聊我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摸索出的几种变速玩法,从傻瓜式操作到能让你在客户面前抬头挺胸的骚操作,一网打尽。

第一种:简单粗暴,但管用——“速度/持续时间”
这是最入门的,估计你看过任何一个PR教程,第一个讲的就是它。在时间线上选中你的素材,右键,菜单里那个明晃晃的“速度/持续时间”(Speed/Duration)就是了。
点开它,弹出一个小窗口,简单明了。想让视频快一倍?输入200%。想让它变成慢动作?输入50%。简单,直接,像个莽夫。
但你很快就会发现它的问题。整个片子,从头到尾,一个速度。这就很僵硬,很机械,懂吗?就像一个人走路,永远是匀速的,那不成机器人了?而且,你注意看窗口下面那个“保持音频音调”(Maintain Audio Pitch)的选项。如果你调慢了,不勾选它,你的人声就会变成沉闷的恶魔低语;你调快了,声音就会变得像捏着鼻子的花栗鼠。勾选它呢?PR会尽力去修复,但说实话,效果也就那样,声音会变得怪怪的,有种说不出的金属味。
所以,我一般啥时候用这招?1. 做延时摄影,直接把一段长素材加速个几千倍,简单省事。2. 对口型的那种卡点视频,为了精确对上某一帧,需要把整个片段微调百分之零点几。3. 纯粹的B-roll,没有同期声,只需要一个固定的快放或慢放来填充时间。
除此之外,这个功能在我这儿基本就是个摆设。它能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好与坏”的问题。
第二种:随心所欲,上手快——“速率伸缩工具”
这个工具,你可能都没注意过它。它的快捷键是“R”。按一下R,你的鼠标箭头就变成了一个带左右箭头的小方块。这时候,你把鼠标移到素材片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按住左键拖动,奇迹就发生了。
往里拖,素材变短,播放速度变快;往外拉,素材变长,播放速度变慢。
这玩意儿好在哪?直观。你不需要去计算什么百分比,你只需要把它拖到你想要的时间长度就行了。比如你背景音乐里有个鼓点,你想让这个镜头的结尾正好卡在那个鼓点上,用速率伸缩工具去拉,拉到对齐,完事。特别适合做那种快节奏的混剪,跟着音乐的节拍,哪里需要快,哪里需要慢,直接上手“拉”,手感来了,比你输入数字快得多。
它的感觉,就像是在揉面团,你想让它多长,就拉多长。但缺点也和揉面团一样——不精确。你全凭感觉和眼睛,很难做到比如“我就是要精确到125.3%”这种程度。而且,它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也是整个片段匀速变化,处理不了那种“中间慢,两头快”的复杂节奏。
第三种:真正的王者,封神操作——“时间重映射”
好了,前面都是开胃小菜,现在上主菜。如果你想真正地控制时间,让你的视频拥有电影般的节奏感,那么“时间重映射”(Time Remapping)是你必须、一定、务必要掌握的。
这东西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让你在一段素材内部,实现变速。
怎么操作?在时间线上,右键单击你的素材片段,找到最下面那一坨选项,选择“显示剪辑关键帧” -> “时间重映射” -> “速度”。
这时候,你的素材片段中间会出现一条横线。记住,这条线从现在开始,就是你手里掌控时间的缰绳。
按住Ctrl键(Mac是Command),鼠标会变成一个带“+”号的指针,在这条线上的任意位置点击一下,就会打上一个关键帧。这个关键帧,就是一个时间的锚点。
现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人物跑步的镜头中间,他起跳的瞬间和落地的瞬间,各打上一个关键帧。然后,你把这两个关键帧之间的那段线,用鼠标往下拉。你会看到,旁边的百分比在变小,比如变成了30%。这意味着,从起跳到落地这个过程,被你放慢了。而线的前后两部分,还是100%的正常速度。
看到了吗?一个镜头里,正常速度 -> 慢动作 -> 正常速度的丝滑切换就这么做出来了。
但这还不够“丝滑”。直接拉下来,速度变化是瞬间的,很突兀。注意看你打的那个关键帧,它像个小小的菱形。你把鼠标放上去,按住Ctrl(或Cmd)再左右拖拽,这个菱形会被你“劈开”,变成两个小小的把手。拖动这两个把手,你会看到那条直线变成了一条平滑的曲线。
这条曲线,就是速度的缓入缓出。曲线越平缓,速度的变化就越柔和、越自然。这就是你在很多大片里看到的,镜头从飞快的追逐突然用一种极其优雅的方式慢下来,特写主角表情,然后再瞬间加速……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节奏感,就是这么“画”出来的。
时间重映射,就是让你从一个“剪辑工”,变成一个“时间魔术师”。你可以任意控制素材里每一帧的播放速度,你可以让时间加速、减速、暂停,甚至倒流(把线往上拉超过100%是加速,往上拉到出现负数就是倒放)。这是精髓,是灵魂,多花点时间去玩,去感受,你的剪辑水平会直接上一个台阶。
第四种:黑科技,补帧大法——“光流法”
当你用上面的方法,尤其是时间重映射,把一个视频素材放慢到比如20%、10%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画面开始卡顿、掉帧。
为什么?因为你拍摄的时候,素材的帧率是固定的,比如每秒25帧。你把它放慢5倍(速度20%),相当于原来1秒的内容要播放5秒。但你总共就25帧,PR没办法,只能把每一帧复制5遍再播放。那画面能不卡吗?就像看幻灯片一样。
这时候,就轮到PR的黑科技登场了。
右键单击你的慢放素材,找到“时间插值”(Time Interpolation),里面有三个选项:帧采样(默认的,就是复制粘贴)、帧混合(前后两帧叠在一起,画面会糊),以及我们的主角——“光流法”(Optical Flow)。
选它!
光流法是什么鬼?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超级聪明的AI。它会分析前一帧和后一帧的画面,然后通过算法,“脑补”并创造出中间缺失的那几帧画面。比如,它看到一个球从左边移动到右边,它就会自动计算球在中间位置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生成新的、不存在的帧,把它们插进去。
结果就是,你的慢动作会变得异常平滑,流畅得像用高速摄像机拍出来的一样。
当然,黑科技不是万能的。第一,它非常非常吃电脑性能。应用了光流的片段,时间线上会显示红色,意味着不渲染根本没法流畅预览。每次修改,都得等它重新计算。第二,如果画面运动太复杂,或者背景太乱,光流会“算错”,导致画面出现一些奇怪的扭曲、变形和伪影。
但瑕不掩瑜。在合适的镜头上(比如主体明确、背景相对干净的运动镜头),光流法绝对是让你慢动作镜头化腐朽为神奇的终极武器。
所以,pr剪辑怎么调倍速?这从来不是一个单选题。它是根据你的需求、你的素材、你想要表达的情绪,去组合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别再只知道右键点那个“速度/持续时间”了,去玩玩速率伸缩,去死磕时间重映射,去感受光流带来的惊喜。当你能像呼吸一样自如地操控时间线上的速度曲线时,那些“平”的镜头,在你手里,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