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怎样剪辑图片”,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PS教程,也不是一堆让人头大的专业术语。都不是。我想到的,是那种拍完照片,低头一看,心里“咯噔”一下的失落感。你懂吗?就是那种,眼睛看到的明明是金光灿灿、揉碎了洒在海面上的绝美日落,可手机拍出来,灰扑扑一片,死气沉沉。那种感觉,太憋屈了。
所以,咱们今天聊的怎样剪辑图片,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把一张烂片P成神图。它的本质,是“还原”,是把你当时当刻,心里感受到的那种氛围、那种光线、那种情绪,通过一些小小的魔法,从那张平淡的照片里“拯救”出来。这才是修图的灵魂。

忘了那些复杂的软件吧,至少现在先忘了它。你的手机,就是你最强大的武器。咱们就从手机开始,掰开了揉碎了讲。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别动调色!
我跟你讲,很多人一上来就猛加滤镜,饱和度拉满,那照片直接就“废”了,一股子浓浓的塑料味,俗不可耐。剪辑图片的第一刀,永远应该砍向构图。这叫二次构图。
打开你的相册编辑功能,找到那个“裁剪”工具。现在,盯着你的照片,问自己几个问题:
- 照片里是不是有啥乱七八糟的东西入镜了?路人甲的半个脑袋?煞风景的垃圾桶?裁掉!毫不留情地裁掉!让画面更干净,主体更突出。
- 地平线、水平线是不是歪的?这是逼死强迫症的元凶。大部分编辑工具里都有“拉直”或者“旋转”功能,动动手指,把它扶正。一个平稳的画面,是高级感的基础。
- 主体是不是在画面的正中央?有时候居中构图很棒,但大多数时候,试试把它往旁边挪一挪,放在所谓的“三分法”交叉点上。你会发现,嘿,整个画面好像一下子就活了,有了呼吸感。
记住,构图是骨架,骨架没搭好,你后面上再好看的颜色,都是白搭。
第二步:跟光影玩游戏,这是照片的灵魂
好了,骨架搭好了,现在我们来给它注入灵魂——光影。这部分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拉一拉那几个基础的滑块。
曝光 :这个最简单,就是照片的整体亮度。照片太暗了?往右拉一点。太亮了,亮到白色的地方都看不清细节了?往左拉一点。但别拉得太过,我们的目标是“刚刚好”,不是“亮瞎眼”或者“黑成一团”。
对比度 :这玩意儿是个“提神”的工具。你稍微加一点对比度,会发现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整个画面立刻就变得通透、立体,不那么“平”了。但它也是双刃剑,加多了,细节就没了,照片会显得很“脏”。所以,温柔一点。
高光 :我的天,这简直是拯救天空的神器!你拍的蓝天白云,是不是经常白茫茫一片,啥细节都没了?这就是“高光溢出”了。这时候,你把“高光”这个滑块往左边猛拉,奇迹就出现了!云彩的层次感,蓝天的细节,都回来了!
阴影 :跟高光正好相反。照片里有些地方是不是太黑了,黑到看不清里面是啥?把“阴影”滑块往右拉,就能把暗部的细节给“掏”出来。比如逆光拍人像,脸黑了,就靠它来拯救。但同样,别拉太过,否则照片会显得灰蒙蒙,没有质感。
这一套“光影组合拳”打下来,你的照片基本上已经脱胎换骨,从一张平平无奇的记录,变成了一张有质感的“作品”了。
第三步:色彩,情绪的放大器
终于到了玩颜色的时候了!色彩是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暖还是冷,是浓烈还是清淡,全在你一念之间。
色温 (或者叫白平衡):向左拉,画面会变蓝,呈现一种 冷色调 ,适合表达安静、清冷、科技感的情绪。向右拉,画面会变黄,呈现一种 暖色调 ,适合表达温馨、怀旧、温暖的感觉。你想让夕阳更暖一点?拉它!你想让雪景更冷酷一点?也拉它!
饱和度 :这是个魔鬼!我求求你了,千万别轻易去拉那个总的“饱和度”滑块。稍微加一点点可以,一旦加多了,颜色就会变得异常刺眼和廉价,尤其是人的肤色,会变成奇怪的橘黄色,简直是灾难。
那想让颜色更鲜艳怎么办?用下面这个高级货。
HSL (色相、饱和度、明亮度):这才是调色的精髓所在!它不是一股脑地改变所有颜色,而是让你 对某一个颜色进行单独调整 。这是什么概念?
举个例子:你想让天空更蓝,但又不想让照片里人物的黄皮肤变得更黄。你就可以点开HSL,找到“蓝色”,单独增加蓝色的饱和度和降低它的明亮度。这样,只有天空会变蓝,其他颜色基本不受影响。你想让草地更绿?那就单独调整绿色。你想让红色的裙子更鲜艳?就单独调整红色。
HSL 是区分新手和高手的关键工具,它能让你随心所欲地控制画面情绪,而不是被一个傻瓜式的滤镜牵着鼻子走。
最后,来点画龙点睛的“佐料”
当以上步骤都做得差不多了,我们还可以加点小佐料,让照片更精致。
锐化 :感觉照片有点“糊”?不够清晰?加一点点锐化,能让物体的边缘更清晰,细节更突出。但它就像菜里的盐,放一点提鲜,放多了齁死人。锐化过度,照片会出现白边,看起来非常生硬。
暗角 :在照片的四个角,压上一点点暗部,能让观众的视线更集中在画面中央的主体上。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好用的手法,能不知不觉地提升照片的氛围感。
到这里,一张照片的剪辑流程基本就走完了。你会发现,整个过程我们几乎没提“滤镜”。因为好的滤镜,本质上就是以上这些参数的一套预设组合。在你理解了这些基础工具之后,你再去用滤镜,就会知道这个滤镜到底好在哪,你甚至可以在滤镜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把它变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风格。
剪辑图片这件事,技术只占三成,审美和想法占七成。别怕犯错,多去尝试,多去看好的摄影作品,培养自己的“眼力”。有时候,你觉得怎么调都不对劲,不妨把照片放一放,过几个小时甚至第二天再回来看,可能一下子就有感觉了。
记住,最终的目的,是让你看到这张照片时,能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按下快门的瞬间,重新感受到那份独一无二的心情。这,才是剪辑图片的真正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