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段录音,就像拿到一个毛坯房。里面可能有嗡嗡作响的电流声,尴尬的口水音,不想要的停顿,甚至窗外突然传来的一声狗叫。这时候,电脑如何剪辑音频就成了你从一个声音的记录者,变成一个声音的塑造者的关键一步。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里面门道可深了。
别慌,这玩意儿没那么玄乎。你不需要什么价值连城的设备,一台普通电脑,一颗愿意折腾的心,就足够了。

咱们先聊聊家伙什儿,也就是音频剪辑软件。市面上的软件五花八门,看得人眼晕。但对我来说,无非就那么几类:
首先是“人民的软件”——Audacity。这家伙,完全免费,开源,功能却强得离谱。它长得可能有点朴素,甚至有点丑,像个不修边幅的理工男。但你想要的剪切、合并、降噪、调整音量,它全都能干,而且干得不赖。对于刚上手,只是想剪个播客、处理个会议录音的朋友,Audacity简直是天降神兵。它的降噪功能,虽然操作上需要先“获取噪声样本”再处理,有点绕,但效果是实打实的。学会了它,你就等于掌握了音频剪辑的七八成基本功。
然后是“专业选手”——Adobe Audition,我们都叫它Au。这家伙可就讲究了。界面漂亮,逻辑清晰,跟它家的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 Pro能无缝联动,简直是做视频内容创作者的福音。你在Pr里剪视频,觉得哪段音频不满意,右键一点,直接就跳到Au里进行精修,修完保存,Pr里自动就更新了。这体验,丝滑得不像话。Au的强大在于它的“手术刀”级别的精细操作,比如它的频谱修复功能,能让你像用PS里的修复画笔一样,把一声咳嗽、一个杂音,从音频里“涂抹”掉,简直是黑科技。当然,它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订阅制,这是它唯一的“缺点”吧。
如果你用的是苹果电脑,那恭喜你,系统自带的GarageBand(库乐队)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入门工具,尤其是对做音乐的朋友。而它的专业版大哥Logic Pro X,更是无数音乐制作人的心头好。它们的逻辑和前面两位不太一样,更偏向于音乐创作的“轨道”思维。
我的建议是:新手从Audacity开始,完全够用,而且能让你真正理解音频编辑的核心是什么。如果你是视频创作者,或者预算充足,那么直接上Adobe Audition,一步到位。
好了,软件装上了,我们来聊聊具体怎么“动刀”。
第一刀:剪切与拼接,重塑节奏的艺术
这是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一段话,你说得磕磕巴巴,中间一堆“嗯…”“啊…”,听起来就特别不专业。这时候,你就要学会“手起刀落”。在软件里,音频会显示为波形图,声音大的地方波形就高,没声音的地方就是一条直线。那些“嗯啊”的口癖,通常都是一些低矮的小波形,选中它们,删掉!一个犹豫的长停顿,选中,删掉!一段说错的话,选中,删掉!
但是,剪切绝不是无脑删除。你要考虑语言的呼吸感。如果把所有停顿都剪掉,整段话听起来就会像机关枪一样,喘不过气,这更糟糕。你需要保留那些必要的、符合语言逻辑的停顿,甚至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个观点,你还要刻意拉长停顿的时间。这,就是剪辑的节奏感。听,用你的耳朵去听,感觉哪里不顺畅,哪里需要喘口气,这比任何教程都重要。
第二刀:淡入淡出,让声音变得有礼貌
你有没有听过那种音乐突然响起,吓人一跳,或者结尾“咔”一下就断了的音频?这就是没做淡入淡出的效果。这是一个特别小但极其影响听感的细节。一段音频的开头,做一个零点几秒的“淡入”,声音从小到大,会非常自然。结尾,做一个“淡出”,声音从大到小,缓缓消失。两个不同的音频片段拼接在一起时,如果接口很生硬,也可以在接口处做一个极短的交叉淡化。这个小技巧,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分水岭”之一。它就像是声音的“礼貌”,让听众感觉很舒服。
第三刀:音量调整与平衡,告别忽大忽小
很多原始录音的音量都是不均匀的,一会儿声如洪钟,一会儿细若蚊蝇。听众调大音量想听清,结果下一句又震得耳朵疼。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两个工具:正常化(Normalize)和压缩(Compressor)。
正常化比较好理解,就是把整段音频的最大音量提升到你设定的一个标准值,比如-3dB。这样能保证你的音频有足够的响度,但又不会“爆音”(声音过大导致失真)。
压缩就稍微复杂一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自动调音量的机器人。它会把过大的声音压下来一点,把过小的声音提上去一点,让整体的音量更加均衡。新手用软件自带的预设就行,比如“人声压缩”,效果就很明显。经过压缩处理的声音,会听起来更“聚拢”,更有力。
第四刀:降噪与修复,与不完美的环境和解
除非你在专业的录音棚,否则录音时总会有各种环境噪音:空调的嗡嗡声、电脑风扇的嘶嘶声、远处模糊的人声……这些就是底噪。轻微的底噪会严重影响音频的干净程度。
几乎所有的音频剪辑软件都有降噪功能。通常的步骤是,先在录音的开头或结尾,录几秒钟纯粹的环境音,然后在软件里选中这段噪音,让软件“学习”一下噪音的特征,最后再对整段音频进行降噪处理。
但是,切记!降噪是把双刃剑。过度降噪,会损伤人声的细节,让声音听起来发闷、发飘,有种奇怪的“水下感”,非常不自然。所以,降噪的原则永远是:宁缺毋滥。降到听起来不那么烦人就行,别追求绝对的“死寂”。有时候,一点点的环境白噪音,反而比死寂的声音更真实。
当你把以上这些基本操作都玩明白了,你就已经掌握了电脑剪辑音频的精髓。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用你的耳朵去判断,去感受。
记住,技术只是工具,你的审美和听感才是灵魂。剪辑不是一个机械地消除错误的过程,它更像是一次二次创作。你在通过你的手,赋予一段平平无奇的声音新的生命、新的节奏和新的情感。
去吧,打开你的电脑,拖入那段还带着瑕疵的录音,开始你的第一次“手术”。当那个干净、悦耳、富有节奏感的声音从音箱里流淌出来时,你会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你的声音,由你塑造。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