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原始素材堆在硬盘里,像一座数字时代的乱石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视频拍了一大堆,旅行的、日常的、给猫主子拍的,可一打开剪辑软件,面对那条长得望不到头的时间线,瞬间就懵了。视频怎样剪辑自己要的片段?这问题,简直是每个新手剪辑师午夜梦回时的灵魂拷问。
别怕。真的。这事儿没那么玄乎。

咱们先不聊什么花里胡哨的转场、特效。那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剪辑的根,最最核心的动作,就是“取”与“舍”。说白了,就是把你要的留下来,不要的,一刀切掉,扔进垃圾桶。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所以,第一步,永远不是打开软件。是泡杯茶,或者来罐可乐,然后,重新看一遍你拍的所有素材。
对,是所有。别嫌烦。这个过程,我管它叫“淘金”。你得像个耐心的老矿工,从一堆沙石里把那些闪着光的金子给挑出来。看的时候,别光用眼睛看,要用心去感受。哪一秒让你笑了?哪一帧让你心里“咯噔”一下?哪个瞬间,你觉得“哇,就是这个味儿”?把这些片段的时间点,大致记下来。用个小本子,或者直接在电脑上建个文档,比如“1分32秒,猫打哈欠,巨可爱”、“5分08秒,夕阳的光正好打在脸上,绝了”。
这,就是你最初的藏宝图。没有这张图,你进去剪辑软件,就是无头苍蝇。
好了,现在可以打开你的剪辑软件了。不管是免费的剪映、必剪,还是稍微专业点的达芬奇、Premiere,别被它们复杂的界面吓到。咱们今天只干一件事:精准地切出我们想要的片段。
把你的素材,一股脑儿地拖进那条叫时间线的区域。
现在,你的主要武器有两个。第一个,叫“播放头”,就是那条可以拖来拖去的竖线。第二个,叫“切割”工具,很多软件里的图标都像一把小刀片,快捷键通常是“C”或者“B”。记住这个快捷键,它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你的眼睛,要死死盯住画面和波形图。耳朵,要仔细听声音。拖动播放头,一帧一帧地挪。对,别用鼠标点,按键盘上的左右方向键,一帧、一帧、地挪动。这是一种修行。你要找的,是那个“点”。
什么是“点”?
一段话,开始说的前一秒,那个嘴唇将动未动的瞬间,就是“入点”。一段动作,做完后,那个气息将收未收的节点,就是“出点”。找到了吗?就在你觉得“嗯,可以从这里开始”的那个瞬间,别犹豫,按下“切割”快捷键,“咔嚓”一刀下去。然后继续播放,在你觉得“到这里结束就完美了”的地方,再“咔嚓”一刀。
好了,中间那一段,就是你“淘”出来的第一块金子。前后那些废料,选中,删掉。干净利落。
这里有个我踩过无数坑才悟出来的独家秘诀:宁长勿短。
什么意思?在你找到的那个完美的“入点”和“出点”上,刻意往前和往后,多留个半秒甚至一秒。这叫“预留帧”。为什么?因为当你把所有片段拼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片段之间的衔接需要呼吸感。如果你切得太死,前一个片段的尾音刚落,后一个片段的人就开口说话,会显得特别局促,像被人掐着脖子。多留出来的这点“肉”,能让你在后期做转场、做声音渐变(比如J-cut、L-cut这种高级玩法)的时候,有从容的余地。这多出来的一秒,是剪辑的“安全边界”。
重复这个过程。把你在小本本上记下的所有“闪光点”,都用这种“定位-切割-保留”的方式,从漫长的原始素材里给“抠”出来。别怕切坏了,现在的软件都支持无限撤销(Ctrl+Z是神!),大胆去切。
当你把所有想要的片段都单独切出来,放在时间线上,你会发现,原来乱糟糟的一大段素材,现在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积木”。这些,就是你故事的全部零件。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视频剪辑最核心的一步:素材的筛选和粗剪。
但事情还没完。你手里现在是一堆零散的片段。怎么把它们串起来?
这就进入了第二层境界:片段的排序与呼吸。
别急着按拍摄顺序排。你现在是导演,你有权打乱时空。把最有冲击力、最有趣的片段,放在最前面,抓住观众的眼球。把情绪最饱满的片段,放在中间。把能引人回味的,放在结尾。
拖动这些“积木块”,在时间线上左右移动,试试不同的组合。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就像在玩乐高。你会发现,仅仅是调换两个片段的顺序,整个故事的感觉就完全变了。有时候,一个安静的空镜头,插在两段激烈的人物对话之间,反而能产生巨大的张力。
这就是剪辑的魔力。它不是技术,是魔法。是你用时间和顺序,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情绪和叙事。
最后,我想说,视频怎样剪辑自己要的片段,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半在技术,一半在你对生活的感知力。软件只是工具,你的眼睛、你的心,才是最好的剪辑师。去感受你拍下的那些瞬间,找到那些真正打动你的东西,然后,毫不留情地,把其他的一切都剪掉。
剪辑,说到底,是一场与自己拍摄的素材的对话。你问它:“你最美的样子是哪一刻?”然后,用你的剪刀,帮它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享受它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