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剪辑室里永远弥漫着一股机箱散热口吹出的、混合着咖啡味的燥热空气。手指在J-K-L键上跳跃成风,眼睛死死盯着时间线,一段素材来来回回地看,一个切点前后一帧一帧地挪。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又累又爽,像个手艺人,在时间的纤维里挑拣、编织,最后缝合成一件“衣服”。那是一种带着体温的创作。
现在,你跟我聊电影全自动剪辑。

这词儿听着就……科幻,冰冷,又带着一股子让人没法拒绝的诱惑。
你别不信,这玩意儿已经不是什么未来概念了,它就杵在门口,一只脚已经迈了进来。所谓的电影全自动剪辑,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把视频片段拖进软件点个“一键生成”那么傻。不,它比那高级多了。背后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是深度学习,是那些能把导演的意图、剧本的脉络、甚至演员脸上最细微的表情变化都量化成数据的恐怖算法。
它能干什么?
这么说吧,一个剧组拍完一部电影,素材量动辄几十上百个T。以前怎么办?剪辑助理先花上几个礼拜,甚至更久,去做一件极其枯燥但至关重要的事:整理素材,行话叫“合板”。把画面和声音对齐,把NG的条剔掉,把可用的镜头按场景、景别、人物分门别类。这活儿,能把一个刚毕业的热血青年熬成两眼无光的“素材管理员”。
但现在,人工智能能在一夜之间,甚至几个小时内,把这一切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它通过语音识别自动对齐音画,通过人脸识别给每个演员的镜头打上标签,甚至能通过情感识别技术,初步判断出哪一条表演里演员的情绪最“到位”——是愤怒的峰值,还是悲伤的谷底。
效率,是魔鬼,也是天使。
我见过一个演示,一套电影全自动剪辑系统处理一部动作片的预告片。它扫描了所有素材,自动识别出了所有追车、爆炸、激烈打斗的“高光时刻”,然后根据当下最流行的预告片节奏,配上激昂的音乐,自动生成了三个不同版本的预告片。光影、节奏、爆点,卡得比心电图还准。说实话,比市面上至少一半的人工剪辑师做的都要好。
那一刻,我后背是真的有点发凉。
因为这已经触及到了剪辑的核心——叙事和节奏。
但,然后呢?
剪辑的灵魂,真的只是“快准狠”吗?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剪辑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不完美”和“反直觉”的选择。
电影大师沃尔特·默奇在《眨眼之间》里提到一个观点,他说剪辑的切换,就像人下意识的眨眼,代表着一次思绪的切换。这个切换点,有时候并不是最激烈、最正确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演员话说了一半的瞬间,一个欲言又止的停顿,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空镜头。
一个眼神。一次欲言又止的呼吸。一块在风中飘动的窗帘。
这些东西,算法能理解吗?
AI或许能识别出“悲伤”的表情,但它能理解男主角在说“我没事”的时候,那个攥紧了又松开的拳头里,到底藏了多少没说出口的“有事”吗?它能理解一个长达三十秒的固定镜头里,看似什么都没发生,但观众内心早已掀起惊涛骇浪的“潜台词”吗?
这就是所谓的“电影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化学反应。它来源于剪辑师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来源于他昨天晚上看的一本书,上个礼拜跟朋友的一次争吵,来源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所有情感积累。
一个优秀的剪辑师,他不是在操作机器,他是在和素材“对话”。他能从一堆看似废弃的素材里,找到导演自己都没发现的闪光点,一个意外的表情,一个即兴的动作,然后把它放在一个绝妙的位置,让整个场景,甚至整部电影“活”了过来。这叫“二度创作”。
电影全自动剪辑能做到吗?我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它能生成一个“正确”的、符合大众审美的版本,但它很难生成一个“惊艳”的、打破常规的、充满“作者性”的版本。它的逻辑是归纳和模仿,它从海量的数据中学习“什么是好的”,然后复制这个“好”。但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恰恰需要的是“破坏”和“创造”,是打破那个既定的“好”。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变得很拧巴。
一方面,我们无法抗拒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可以预见,未来的剪辑流程必然是人机协作的。AI会成为最强大的剪辑助理,它负责处理80%的体力活和重复性劳动,把剪辑师从繁琐的素材整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最核心的20%的创意决策上。剪辑师的角色,可能会更像一个“主策”或者“创意总监”,他向AI下达更宏观、更感性的指令,然后对AI生成的初剪版本进行精修和升华。
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另一方面,我也忍不住会担心。当年轻的剪辑师们习惯了AI为他们铺好一切道路,他们还有机会在成吨的“废料”里淘金,去感受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快感吗?他们还会去纠结那一帧画面的取舍吗?当“感觉”和“直觉”越来越多地被数据和算法替代,我们离真正的创作,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我没有答案。
也许,电影全自动剪辑的终极形态,不是为了取代谁,而是像一个全新的乐器。有人能用它弹出华丽但没有灵魂的乐章,也一定有人,能用它奏出前所未有的、真正触动人心的旋律。
只是,到那个时候,那个坐在屏幕前的人,我们还该叫他“剪辑师”吗?还是……“AI训练师”?
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充满汗味和咖啡味的剪辑室,那个属于手艺人的时代,大概是真的要过去了。就跟那些被遗忘在仓库里的胶片一样,带着独有的质感,慢慢褪色。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