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点实在的。你是不是也这样?手机里存了几百G的素材,旅行拍的、猫猫狗狗、日常碎片,满满当当,想着哪天一定要剪个Vlog,结果呢?那些素材就跟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一样,在相册里积灰。你点开B站大神的作品,丝滑的转场、恰到好处的BGM、电影感的调色,心里一万个“卧槽牛逼”,然后默默关掉,继续刷下一个。
别慌,这太正常了。几乎所有玩剪辑的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所谓的剪辑视频制作教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教你按哪个键,不如说是先帮你把脑子里那团乱麻给理顺了。

先放下你的“软件焦虑症”
我见过的最多的一种新手,就是还没开始,就先死在了“我该用什么软件”这个问题上。PR?FCPX?达芬奇?还是手机上的剪映?然后就开始疯狂看各种评测,A说这个牛,B说那个好,最后头都大了,干脆放弃。
听我一句劝:工具,真的没那么重要。
你现在,立刻,马上,就随便选一个。如果你只是想发个抖音、朋友圈,记录生活,剪映,完全够用,甚至可以说强得离谱。它把很多复杂的功能都给你“傻瓜化”了,让你能把精力百分百地放在内容本身。别瞧不起手机剪辑,现在很多百万博主的主力工具就是它。
如果你想玩得专业点,想把剪辑当成一个正经技能,那就在PR(Premiere Pro)和达芬奇(DaVinci Resolve)里二选一。PR是行业老大哥,教程满天飞,遇到什么问题基本都能搜到答案;达芬奇是后起之秀,特别是它的调色和音频处理模块,简直是怪物级别的存在,而且还有免费版。
选哪个?抛硬币都行。真的。你纠结软件的时间,都够你用剪映剪出三个片子了。记住,大神用剪映也能封神,菜鸟用再牛的软件,剪出来的也是一坨。核心是你的想法,你的网感,你的审美。
剪辑的灵魂,不是“剪”,是“辑”
好了,软件有了,素材也导进去了,接下来干嘛?很多人上来就是一通乱切,把视频砍得七零八落。
停!
在动手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个什么故事?我想让观众看完有什么感觉?
是开心?是感动?是热血沸腾?还是仅仅觉得“哦,这人去了个不错的地方”?
这个,就是你视频的“魂”。
一个好的剪辑视频制作教学,必须告诉你,剪辑的本质是叙事。哪怕你只是拍了一杯咖啡,从磨豆到拉花,你也可以讲一个“清晨的仪式感”的故事。
怎么做?很简单,先搭骨架。把你的素材,不管好坏,按照你脑子里故事的时间线或者逻辑线,哗啦啦全扔到时间轴上。这个阶段叫粗剪。别管什么细节,别管镜头是不是有点抖,别管光线是不是有点暗,就一个目标:把故事的起承转合给顺下来。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你会发现你手里的素材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关系,这就是创作的常态。先把骨架搭起来,哪怕它现在丑得像个骨骼标本。
让你的视频“呼吸”起来:节奏的魔力
骨架搭好了,现在要开始给它添上血肉了。这就是节奏。
什么是节奏?说白了,就是观众看你视频时的心跳。
你不能让观众的心跳一直是一条直线,那他就会睡着。你要让它有起有伏。
一段风景延时,画面很美很静,这时候可以放慢节奏,让画面多停留几秒,配上舒缓的音乐。突然,一个精彩的瞬间,比如海豚跃出水面,你就可以用一连串快速的、短促的镜头切换,把这个高潮点给推上去。
J-Cut和L-Cut是两个你必须知道的小技巧,听起来很专业,其实简单得要死。
- J-Cut :声音先进来,画面后进来。比如,你上一个画面还在拍风景,下一个画面的“海浪声”已经提前响起了,然后画面才切到海边。这能让转场变得无比顺滑。
- L-Cut :画面先切换,声音还延续。比如,人物A说完了话,画面已经切到了在听他说话的人物B的脸上,但A的声音还在延续一两秒。这能极大地增强对话的连贯性和沉浸感。
多去拉片,看看那些你喜欢的电影、广告片,暂停,逐帧分析,看他们是怎么通过镜头的长短、快慢来控制观众情绪的。一旦你掌握了节奏,你的视频立马就能跟别人的拉开差距,脱胎换骨。
别做“哑巴”视频:声音是另一半的生命
我敢说,90%的新手,都严重低估了声音的重要性。
一个视频的体验,视觉和听觉各占50%。你画面再牛,调色再毒,如果声音处理得一塌糊涂,那整个视频的档次瞬间就垮了。
这里的声音,不只是指BGM(背景音乐)。
它包括:
- 环境音(Ambiance) :你在海边,就要有海浪声、海鸥叫声;你在城市,就要有车流声、人群的嘈杂声。这些声音能瞬间把观众拉到你所在的场景里。很多时候,你甚至需要去网上找一些“白噪音”素材来填充,让你的视频听起来不那么“死”。
- 音效(Sound Effects) :转场时“咻”的一声,文字出现时“叮”的一声,一些小小的音效,能让你的视频变得有趣、生动。别滥用,但用好了绝对是点睛之笔。
- 人声(Voice) :如果你有口播或者对话,请一定处理好。降噪、均衡(EQ),让声音听起来清晰、干净。没人愿意费劲去听你那被风声淹没的旁白。
- BGM :最后才是BGM。找音乐,不要只找“好听的”,要找 “合适的” 。音乐的情绪必须和你画面的情绪一致。是欢快?是忧伤?是史诗感?音乐是情绪的放大器,能把你60分的画面,直接拉到90分。
记住,闭上眼睛,只听你的视频,如果它听起来依然引人入胜,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最后一步,给视频穿上“情绪外衣”:调色
调色是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你审美的一步。它不是简单地加个滤镜。
调色是在为你的视频定调。
你想表达一种夏日、阳光、温暖的感觉?那就把色温往暖色(黄色、橙色)调,提高一点饱和度。
你想表达一种清冷、疏离、科技感?那就往冷色(蓝色、青色)调,降低饱和度,增加对比度。
所谓的“电影感”,很多时候就是通过独特的色彩风格来营造的。比如王家卫的电影,总是带着浓郁得化不开的红绿色调。
对于新手,我的建议是,先别去啃那些复杂的色彩理论。你可以先从模仿开始,找一张你喜欢的电影截图或者照片,把它导入你的剪辑软件,然后看着它的色调,去调整你视频的各项参数(色温、色调、对比度、高光、阴影、饱和度),努力让你的画面色彩向它靠拢。
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剪辑视频制作教学。它能快速地培养你的色感。
说到底,剪辑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绝对的公式,充满了个人化的表达。别怕犯错,别怕剪得烂,你剪出来的第一个视频,大概率就是你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垃圾”。
但那又怎样?
那是你亲手创造的第一个“垃圾”,是你通往大神之路的第一块垫脚石。完成它,发布它,然后去做下一个。
去吧,去把你脑子里的故事,变成别人眼里的光。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