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有人跑来问我,说想学剪辑,让我推荐点剪辑的教学视频,我都有点儿头疼。不是吝啬,实在是现在网上的东西,铺天盖地,多到让人犯选择困难症。而且,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坑。
你打开B站,搜“剪辑教学”,哗啦一下,几百页的结果。什么“三分钟学会电影感调色”,“一键生成赛博朋克风”,封面一个比一个炫酷,标题一个比一个唬人。你激动地挨个点进去,收藏夹塞得满满当当,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下一个诺兰。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些东西就像是甜品,看着好吃,吃多了腻得慌,关键是,它不顶饿。

所以,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我就以一个在剪辑这行里摸爬滚打了快十年的“老人”身份,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到底该怎么看、怎么选、怎么用那些所谓的剪辑的教学视频。
第一个大坑,就是工具崇拜。
“大佬,我该学PR、达芬奇、FCP,还是用剪映?”这个问题,我一天能被问八百遍。别问,问就是白问。工具只是工具,是你的手和脑的延伸。纠结用什么屠龙刀,毫无意义,你连鸡都还没见过呢。我见过用剪映做出惊艳短片的高手,也见过用全套Adobe全家桶剪出一坨屎的“学院派”。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剪辑的教学视频,标题是《PR从入门到精通》,别急着点进去。先看看它讲的是什么。如果通篇都在讲“这里是剃刀工具”、“那里是效果控件”,机械地介绍软件界面和功能,那它顶多算个“软件说明书”,而不是“教学”。真正有价值的教程,是把软件当成一个背景板,重点是告诉你,为什么要用这个工具,以及在什么情境下用它。比如,同样是剪切,为什么要在这个音节上切,而不是下一个?这个选择,背后藏着的就是剪辑思维。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误区:重“术”而轻“道”。
什么是“术”?就是那些酷炫的转场、花哨的特效、一键调出的神仙滤镜。这些是大部分新手最迷恋的东西,也是市面上绝大多数剪辑的教学视频的流量密码。它们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视频,满足你的即时成就感。
但,这玩意儿是毒药。
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作品除了特效,一无所有。观众看两秒就划走,因为你的视频没有灵魂。什么是灵魂?是节奏感,是叙事逻辑,是情绪的流动。这,就是“道”。
一个好的剪辑师,是时间的魔术师,是情绪的按摩师。他能通过镜头的排列组合,让平淡无奇的素材焕发新生,让观众跟着他的节奏呼吸、紧张、大笑、流泪。这种能力,是任何特效插件都给不了你的。
所以,我强烈建议你,把时间花在那些真正教你“道”的剪辑的教学视频上。这类视频通常不那么“好看”,甚至有点枯燥。它们可能不会上来就给你一个酷炫的成品展示,而是拉着你,一帧一帧地去拉片——分析经典电影片段,告诉你导演和剪辑师为什么要这么剪。
他们会告诉你,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这么接,那个声音为什么要在这里淡入,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基于叙事、情绪、节奏的通盘考量,这才是能让你真正“上道”的东西,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教程给不了你的内功心法。去找那些愿意分享自己创作思路的UP主,他们才是你真正的师傅。
第三,警惕“碎片化学习”的陷阱。
“三十秒教你一个转场”,这种视频,偶尔看看,拓宽一下思路,没问题。但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东西上,那你永远都学不会剪辑。
真正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你需要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来串联所有的知识点。所以我更推荐你去寻找那些“项目制”的剪辑的教学视频。比如,一个UP主用十几集的篇幅,完整地记录了他从素材整理、粗剪、精剪、调色、配乐到最终成片的整个过程。
跟着这样的教程走一遍,你获得的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你会看到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是如何思考的,他是如何面对各种问题的,如何做出取舍的。这比你收藏一百个“小技巧”要有价值得多。你会真正理解,一个片子,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拼”出来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别光看,动手啊!
我见过太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收藏夹里的剪辑的教学视频都落灰了,自己的软件一次都没打开过。看再多,不动手,等于零。
别怕剪得烂。我刚入行那会儿,剪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但就是一次次的“烂”,一次次的修改,才有了后来的“还行”。把你旅游拍的vlog、给你家猫拍的日常,都当成练习素材。把教程里学到的一个技巧,立刻用在自己的素材上。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你的时间线上,切下的每一刀,都是你与这个世界的一次对话。
所以,现在,关掉那些让你眼花缭乱的“速成”教程。去找一个真正教你剪辑思维的、项目制的、愿意分享创作思路的剪辑的教学视频。然后,打开你的软件,导入素材,开始你的第一次,哪怕是笨拙的剪辑。
相信我,当你凭借自己的思考,把一堆散乱的素材,变成一个能打动自己的故事时,那种成就感,比学会一万个酷炫转场,要美妙一百倍。这,才是剪辑真正的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