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刚起步做UP主,到底该用什么软件剪视频,我都有点恍惚。
想当年,我们这帮老家伙,哪个不是在PR和FCP的死亡时间线上挣扎过?一个简单的vlog,导入素材半小时,代理文件转一天,最后加个字幕,眼睛都快瞎了。那感觉,不是在创作,是在服刑。所以当B站自己下场,搞出个官方的B站剪辑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必剪”——我一开始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又一个想靠平台优势收割用户的“玩具”?

结果呢?真香。
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冲着跟专业软件掰手腕去的。它的逻辑,简单粗暴得可爱:一切为了让你在B站更轻松、更快速地发布视频。
你得明白,对于绝大多数新人,甚至很多几十万粉的UP主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好莱坞级别的调色、不是复杂的动态追踪,他们最痛的痛点,往往是些很具体、很琐碎,但巨耗时间的事儿。
比如,找BGM。
这简直是悬在所有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在网上找了首自以为小众又好听的歌,视频火了,转头律师函就来了。那种心情,比视频沉了还难受。而B站剪辑应用最狠的一招,就是直接打通了B站官方的版权音乐库。这意味着什么?你剪辑的时候,可以直接在软件里搜B站那些热门的、有版权的音乐,一键使用,完全不用担心任何版权纠纷。这道坎,它直接给你填平了。光凭这一点,它就足以在我的手机里占据一席之地。
然后是字幕。我的天,字幕。
如果你没经历过,你永远不知道逐字逐句扒录音稿、再一句句对时间轴是多么反人类的酷刑。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加字幕花掉一两个小时,那是家常便饭。而必剪的AI语音转字幕功能,简直是上帝派来拯救我们这些懒癌患者的天使。导入视频,点一下“识别字幕”,喝口水的功夫,它就能把你的语音转换成文字,而且准确率高得吓人。当然,偶尔有些错别字或者语气词识别不准,但那点修改的工作量,跟从零开始比,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这个功能,直接把视频制作的门槛,从脚踝拉到了地面。
但你以为它就这点本事?那就太小看它了。
这个B站剪辑应用最懂B站用户的地方,在于它把“梗文化”和“社区生态”无缝融入了剪辑流程里。
你在别家剪辑软件里,想加个“递茶”的表情包,或者来个“下次一定”的贴纸,流程是啥?你得先去网上搜,下载,抠图,再导入软件,调整大小位置。一套下来,创作的激情都快磨没了。
但在必剪里,这些B站最火的梗、最新的表情包、最常用的音效,它全都给你内置好了!就像一个巨大的素材军火库,随时待命。你可以一键加上“高能预警”的转场,可以轻松调用“一键三连”的动画素材。这种感觉,就像在用B站的方言和观众对话,亲切感和互动感瞬间拉满。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它是一个懂你的“自己人”。
对于追求效率的创作者来说,它还藏着不少“骚操作”。
比如它的“录音提词”功能,你可以一边看着自己写的稿子,一边录制配音,再也不用眼神飘忽地看屏幕外的小抄了,对口播类UP主极其友好。还有那个“文字转语音”功能,内置了好几种有特色的AI配音员,什么萝莉音、御姐音、少年音,甚至还有方言。有时候你想搞个怪,或者自己嗓子不舒服,直接让AI帮你配音,效果出奇的好。
当然,我们得实事求是。
这玩意儿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肯定不是。
如果你想做那种需要精细调色、复杂特效、多轨道音频混音的大制作,那B站剪辑应用肯定满足不了你。它的定位,更像一把锋利的瑞士军刀,而不是一柄开山裂石的重斧。它的调色功能相对基础,关键帧动画的自由度也有限,在处理高码率的4K素材时,对手机性能的压榨也是实实在在的。有时候一个复杂点的项目,渲染导出的时候,手机烫得能煎鸡蛋。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的出现,本身就不是为了取代谁。它的使命,是让那些被PR、FCP高墙挡在外面的普通人,那些脑子里有无数奇思妙想但苦于技术门槛的学生党、上班族,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个能被看到的视频。
它降低了表达的门槛,把创作的权力,真正还给了每一个普通人。
现在,我自己的工作流也变了。一些需要精雕细琢的长视频,我还是会打开电脑,用我的老伙计PR来完成。但那些突发奇想的灵感、日常生活的vlog切片、或者需要快速追热点的短内容,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打开这个B站剪辑应用。
在地铁上,在午休时,甚至是在马桶上,我都能完成一个视频从素材到成品的全部流程,然后直接发布到B站。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创作的自由感,是传统工作流给不了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B站剪辑应用到底好不好用?
它或许不够“专业”,不够“强大”,但它足够“聪明”,足够“贴心”。它就像那个最懂你的朋友,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递上最趁手的工具。对于想要在B站这个世界里发出自己声音的你来说,它绝对是那个能帮你推开大门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