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就跟问我,吃快餐还是吃正经大餐好一样。你说,哪个好?没法一概而论。得看你当时饿不饿,赶不赶时间,兜里有多少钱,以及,你对“吃”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追求。
所以,别再问电脑剪辑还是手机剪辑好这种傻问题了。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俩玩意儿,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赛道上的选手。

我得承认,手机剪辑,特别是以剪映为首的这帮APP,简直是“短视频时代的上帝之光”。太方便了,方便到令人发指。你刚在街上拍了条狗,下一秒就能配上“emo”神曲和闪白特效发出去,整个过程可能比你等一杯咖啡的时间还短。点点点,拖一拖,AI一键配字幕,一键生成封面,模板一套,哇塞,一个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视频就出炉了。
对于绝大多数只想在抖音、朋友圈刷个存在感的人来说,手机剪辑,够了,真的,绰绰有余。它就像个便当盒,打开就有饭吃,味道可能千篇一律,但至少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你快速分享给别人看:“瞧,我今天吃了这个!”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你开始不满足于模板,当你觉得那个“一键调色”出来的色彩跟坨屎一样,当你发现两条音轨叠在一起就乱成一团麻,当你想要给视频做一个精确到0.1秒的卡点……这时候,你就会狠狠地撞在手机剪辑那面又低又硬的天花板上,撞得头破血流。
我给你描述一个场景:你捏着那个小小的手机,用两根粗壮的手指,在一条比牙签还细的时间线上,试图放大、再放大,就为了把一个音效的起点对准画面里主角眨眼的那一帧。你的眼睛快瞎了,脖子快断了,结果呢?手指一滑,前功尽弃。那种抓心挠肝的无力感,经历过的人都懂。
你想做复杂的音效设计?比如,一边是环境的雨声,一边是主角的脚步声,远处还要传来一声微弱的汽笛,同时BGM还要恰到好处地进来。在手机上?算了吧,那不叫创作,那叫折磨。你只能在两条可怜的音轨上,粗暴地把它们堆在一起。
你再想做精细的调色?手机屏幕那点色准,那些被简化成“清新”、“复古”、“电影感”的滤镜,你真觉得那是调色?那叫“套娃”。你压根儿不知道它背后动了哪些参数,也不知道这个“电影感”在另一部手机上看会不会变成“乡村爱情故事感”。真正的调色,是在校准过的显示器上,对着波形图、矢量图,去拉动曲线,去用色轮微调每一个高光、阴影和中间调的色彩倾向。那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是赋予画面灵魂的过程。在手机上,你只是在给你的视频穿上一件廉价的“网红同款”外衣。
所以,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电脑剪辑上。
坐在电脑前,特别是双屏显示器前,那是什么感觉?那是指挥中心的感觉!左手键盘,右手鼠标,运指如飞。屏幕上,是铺满整个视野的宽阔时间线,几十条视频轨、音频轨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一个素材,每一个效果,每一个关键帧,都像士兵一样,听你号令。
这,才是创作的起点。
用PR (Adobe Premiere Pro)或者达芬奇 (DaVinci Resolve)这样的专业软件,你才知道什么叫“自由”。你可以把一段视频的速度,用一条平滑的曲线从50%优雅地过渡到200%,而不是手机上那种生硬的快慢放。你可以用Mask(蒙版)把画面里的一个路人甲给擦掉,可以给视频加上电影级别的动态模糊,可以把一段白天拍的素材,硬生生调出夜晚的霓虹灯效果。
就拿达芬奇来说,它的调色和音频处理能力,是直接拿去做院线电影的。你可以在它的“节点”系统里,像个疯狂的科学家一样,一层一层地叠加你的调色逻辑,实现极其复杂和精准的色彩控制。手机剪辑给你的是一个按钮,告诉你按下去就行;而电脑剪辑,是把整个工厂都交给你,告诉你,你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这其中的差距,是“参与感”和“掌控感”的区别。
我的工作流 (workflow)通常是这样的: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一些零碎的、需要快速记录的片段,我会直接用手机拍。回到家,把所有素材,一股脑儿地倒进电脑硬盘里,分门别类,整理得明明白白。然后,打开PR或者达芬奇,开始真正的“手术”。
我会花一个小时,仅仅是粗剪,把故事的骨架搭起来。再花两个小时,去做精剪,调整每一个镜头的节奏,让它呼吸起来。然后,进入最享受的阶段——调色和音效设计。我会戴上监听耳机,去感受每一个声音的细节,去为画面注入情绪。最后,才是加字幕,加特效,输出。
整个过程,可能要花上大半天,甚至几天。但当最终的成片渲染出来,在我的大屏幕上播放时,那种满足感,是你在手机上点一百次“一键成片”都无法体会的。因为,这个作品的每一个像素,每一个分贝,都刻着你的名字,都流淌着你的思考。
所以,结论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用户,拍着玩,发着玩,那么,请拥抱手机剪辑,它就是为你而生的神器。别听那些“大神”瞎忽悠,让你去啃什么达芬奇教程,没必要,那是自寻烦恼。
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Vlogger,一个内容创作者,或者你对影像创作这件事,哪怕有那么一丁点儿的“野心”和“敬畏之心”,那么,听我的,你必须,立刻,马上,去学电脑剪辑。手机,可以是你记录灵感的草稿纸,但你的作品,必须在电脑这个画室里完成。
手机剪辑决定了你能多快地“发声”,而电脑剪辑,决定了你的“声音”能有多动听,能走多远。前者是让你挤入赛道,后者是给你一台可以赢得比赛的引擎。
别再纠结了,问问你自己:你想做个快餐厨子,还是米其林大厨?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