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刷到那种画面拍得天花乱坠,结果背景音要么是呼呼的风声,要么是人声被BGM压得死死的视频,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就像一盘顶级的刺身,最后给你配了一碟大蒜酱油,全毁了。这,就是audio音乐剪辑的意义所在——它不是什么锦上添花,它是你作品的半条命,真的。
很多人一听到“剪辑”,脑子里就全是画面、转场、特效。声音?哦,那个随便拖进来对齐一下不就好了?大错特错。声音是情绪的暗线,是节奏的骨架。一个干净利落的audio音乐剪辑,能让你的内容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从“随便看看”变成“想点个收藏”。

咱们先别聊那些复杂的DAW(数字音频工作站),什么Pro Tools,什么Logic Pro,那些是给音乐制作人玩的航母。对于我们大多数做视频、播客的人来说,事情可以简单得多。
我刚开始玩的时候,用的是啥?Audacity。对,就是那个界面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产物的免费软件。你别嫌它丑,它强得一匹。降噪、裁剪、压缩、增益,基本功样样不差。对于一个只想把人声弄干净、背景音乐配得舒服点的新手,Audacity简直是上帝送来的礼物。你只需要记住,工具永远是次要的,你那双对声音敏感的耳朵,才是最贵的设备。
后来,我跳进了Adobe的坑,开始用Audition。为啥?因为它跟Premiere(视频剪辑软件)能无缝衔接,简直是懒人福音。在视频里右键一点“在Audition中编辑”,音频就自己跑过去了,处理完保存一下,视频里的音频条自动更新。这体验,丝滑得不像话。这套组合拳,我愿称之为audio音乐剪辑流程的效率之王。
好了,工具的事儿先放一边。我们聊点实在的,那些能立刻让你作品听起来“贵”不少的小动作。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淡入淡出(Fade In/Fade Out)。我敢说,90%的音频“毛刺感”都来自于你生硬的剪辑。一段音频,咔嚓一刀切掉,结尾处会有一个非常细微但极其难听的“爆音”或“咔哒”声。听着就廉价。怎么办?在你每一次剪辑的开头和结尾,都给它加上一个极其短暂的淡入和淡出,哪怕只有0.1秒,甚至更短。这个动作,就像给粗糙的木头边缘用砂纸打磨了一下,瞬间就光滑了。所有的BGM、音效、甚至被你切开的人声片段,都应该有这个“温柔”的对待。相信我,这是区分专业和业余的第一道分水岭。
第二个,是降噪。环境噪音,简直是录音的天敌。空调的嗡嗡声、电脑风扇的嘶吼、窗外隐约的车流……这些东西平时你可能都注意不到,但一戴上耳机,它们就全成了主角。降噪功能就是来救场的。但这里有个大坑:千万别下手太狠!很多人拿到一段有噪音的音频,恨不得把降噪效果拉满,结果呢?噪音是没了,人声也变得像在水下说话,闷、失真,充满了诡异的“金属感”。正确的做法是,先截取一段纯粹的“噪音样本”(就是没人说话,只有环境音的那几秒),让软件“学习”一下噪音长什么样,然后再进行适度的处理。记住,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噪音,而不是彻底消灭它。保留一点点环境的“底噪”,反而会让声音听起来更自然。
再聊聊BGM和人声的平衡。这是个艺术活,不是数学题。多少人做的视频,背景音乐跟人声打架,听得人脑仁疼。关键点在于一个叫做“闪避”或者“侧链压缩”(Ducking/Side-chain Compression)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软件自动在你说话的时候,把背景音乐的音量稍微调低一点;你不说话了,音乐音量再自己恢复。这个效果会让你的旁白非常突出,同时音乐又能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而不是喧宾夺主。这感觉,就像一个贴心的管家,总能在最合适的时机,为你递上需要的东西。很多剪辑软件里都有这个一键功能,去找找,用上它,你的播客或者Vlog会立刻显得“训练有素”。
最后,我想扯点玄的——节奏。Audio音乐剪辑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就是塑造节奏。这不仅仅是把说错的词、嗯嗯啊啊的口水音剪掉那么简单。你要去“听”说话人的呼吸。在两句话之间,是留一个长长的停顿,制造悬念?还是快速剪掉气口,营造一种紧迫感?你的BGM,鼓点是不是正好卡在你画面切换或者情绪转折的点上?
我曾经为了一个一分钟的短片,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做audio音乐剪辑。反复移动背景音乐的位置,就为了让其中一个激昂的鼓点,能精准地对上主角抬眼的那一帧。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起鸡皮疙瘩。那种音画同步带来的冲击力,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形容的。
所以,别再把audio音乐剪辑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收尾工作了。它是你作品的灵魂注入过程。从今天起,多用你的耳朵去“看”你的作品。去感受那个爆音是不是很刺耳,去琢磨这里的停顿是不是太长了,去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到底对不对。当你开始为零点几秒的细节而纠结时,恭喜你,你已经真正走在这条路上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