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有人问怎么才能把视频拍好、剪好,我就想起我最开始捣鼓视频那会儿的样子。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设备?就一个手机。想法?一团浆糊。拍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忍心看第二遍,手抖得像帕金森,画面忽明忽暗,剪辑更是随心所欲,哪里断了接哪里。现在回想起来,那不是创作,那是制造视觉垃圾。
但人嘛,总是在不断踩坑和爬坑中成长的。今天不想跟你扯那些教科书里干巴巴的理论,什么光圈快门ISO,什么三分法黄金分割。我就想掏心窝子聊聊,那些真正能让你视频“噌”一下就不一样了的,实打实的视频剪辑拍摄技巧。

咱们先聊拍摄,这是根基。根基不牢,后期剪辑就是神仙也救不回来。
第一,求求了,把画面搞“稳”!我敢说,90%的新手视频都死在了“抖”这个字上。那种晃晃悠悠的镜头,看三秒钟就想吐,观众的耐心比金子还贵,谁有功夫陪你晕车?别跟我说你没有稳定器,那都不是借口。最简单的,用你的双手,像捧着什么宝贝一样,手肘紧紧夹住身体两侧,形成一个天然的人肉三脚架。或者,找个墙、找棵树、找个栏杆靠着。再不济,把你的相机或者手机放在一摞书上,也比手持瞎晃悠强一万倍。记住,稳定,是视频质感的底裤,没了它,你穿得再华丽都白搭。
第二,追着光跑,像个夸父。 光线是画面的灵魂,这话我说了八百遍了。很多人拍视频,顶着中午十二点的大太阳就往外冲,结果呢?脸上光影一团糟,鼻梁下面一道黑,法令纹深得能夹死蚊子。拜托,那是“死亡顶光”,快跑!什么时候的光最好?清晨太阳刚升起,或者傍晚太阳快落下的时候,那叫一个“黄金时刻”。光线是斜着过来的,又软又暖,能把你皮肤照得跟剥了壳的鸡蛋似的,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层金色的滤镜里。在室内呢?别开顶灯!去窗边,利用自然光,那叫一个通透。没有窗?用台灯,侧着打光,营造立体感。总之,忘了你头顶上那个大灯泡,去找那些有方向、有情绪的光。
第三,别再把人怼在正中间了!除非你是拍证件照,或者像韦斯·安德森那样有强迫症般的对称美学追求,否则,把你的拍摄主体稍微往左边或者右边挪一挪。画面会立刻变得有呼吸感,不那么死板。还有,多拍点儿“空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roll。什么是B-roll?就是你视频里的“呼吸”。你在讲咖啡,就拍拍咖啡豆、冒着热气的杯子、拉花的过程。你在聊旅行,就拍拍风吹过的树叶、路边的野猫、滚动的车轮。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画面,才是把你主线故事串联起来的血肉,它们负责营造氛围,给观众喘息和想象的空间。一个没有B-roll的Vlog,就像一首从头到尾没有伴奏的清唱,干瘪得很。
好了,拍完了素材,咱们进剪辑房。剪辑,那可不是简单地把视频片段“咔咔”拼起来。剪辑是在讲故事,是在控制观众的情绪和呼吸。
剪辑的核心是节奏。你想让观众嗨,就快速切换镜头,配上鼓点密集的音乐。你想让观众沉静下来思考,就用长镜头,放慢节奏。这里有个绝招,叫J-Cut和L-Cut。听着专业,其实捅破了就一层窗户纸。J-Cut就是,下一段画面的声音提前进来了,但画面还没切过去。L-Cut反过来,画面已经切到下一段了,但上一段的声音还在延续。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它能让你的转场变得丝般顺滑,像水流一样自然,而不是生硬地“啪”一下切断。这是专业剪辑师和业余玩家最核心的区别之一,不信你试试,效果拔群。
再来说说调色,那是在给视频“化妆”。很多人觉得调色高深莫测,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点:调色是在画情绪。你想表达温暖、怀旧,就往画面里加点儿橙色和黄色。你想表达清冷、科技感或者忧郁,就多用蓝色和青色。现在很多剪辑软件都有一键LUT(滤镜),很方便。但别乱用,先想清楚你要什么感觉。我个人最爱电影感的“橙青色调”,把高光调成偏橙黄,阴影部分加一点点青蓝,瞬间就有内味儿了。调色不是为了让颜色更好看,而是为了让颜色“更对”。
最后,也是最最最重要,但偏偏被无数人忽略的——声音!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视频的体验,声音设计至少占50%。你的背景音乐选对了吗?它符合你视频的调性吗?它的音量会不会盖过你的人声?除了BGM,你加音效了吗?转场的时候加个“嗖”的声音,打字的时候配上键盘敲击声,喝水的时候来个吞咽声……这些细微的声音,是情绪的放大器,是沉浸感的开关。闭上眼睛听你的视频,如果它依然生动有趣,那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去找个资源网站,下载一堆常用的音效,把它们当成你的调味料,在需要的地方撒上一点,你的视频会立刻活色生香。
归根结底,所有的视频剪辑拍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别为了炫技而炫技,别被工具束缚了你的思想。先问问自己,我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想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去选择最合适的“武器”。
拿起你的设备,去拍吧。去犯错,去尝试,去把那些让你感动、让你大笑、让你思考的瞬间记录下来。你的第101条视频,一定会比第1条好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