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认清一个现实:后期调画质,它不是变魔术。底子好,后期是锦上添花;底子烂,后期也就修修补补,能救回来多少看天意也看技术。但话说回来,哪怕底子不错,不调调,总感觉少点儿味儿。那我们这手机剪辑,主要能“调”啥画质呢?其实说白了,就是那几大金刚:亮度、对比度、色彩(包括饱和度、色相、鲜艳度)、曝光、高光、阴影,再就是锐度、颗粒/噪点这些。
你说那个画面拍回来,灰蒙蒙的,是不是看着就没劲儿?这时候就得请出咱们的亮度和对比度大神了!亮度嘛,简单,就是让整个画面亮起来或暗下去。逆光拍个人脸,脸黑黑的看不清?提点亮度试试。但记住啊,别手抖拉太过,一拉全白了,亮的地方变一坨白花花的,啥细节都没了,那就是过曝了,没救!对比度呢,是拉开画面中最亮和最暗部分的差距。对比度高了,画面就显得更扎实、更锐利;低了就柔和、灰蒙蒙。你看那些电影大片,对比度往往都挺高的,感觉画面有力量。但手机剪辑,别对比度拉太高,特别是拍人像,容易显得人硬邦邦的,皮肤纹理啥的都跑出来了,不够柔和。

接着说色彩。要我说,调色才是真的灵魂!你画面好不好看,感觉对不对,很多时候就看这儿了。饱和度?就是给颜色“喂饭”,喂饱了就鲜艳夺目,像热带水果那种感觉;但别喂撑了,撑着了就跟非主流似的,颜色假得要死,看着贼难受。手机屏幕上看可能觉得哇塞颜色真好看,一发出去,人家一看,哎呀妈呀这是啥配色?所以饱和度一定要适度,宁可欠一点,也别太过。色相呢?就是调整颜色偏向,往暖了调,哇,感觉阳光普照,温暖!往冷了调,瞬间高冷、疏离,或者像阴雨天。拍个美食,必须得让它色泽诱人,暖色调走起;拍个忧郁的夜景,冷色调可能更搭。这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你想表达啥,想给观众啥感觉。很多手机剪辑软件里还有个叫鲜艳度的,这玩意儿跟饱和度有点像,但据说它主要是提升画面中那些本身就不饱和的颜色,而对那些已经很饱和的颜色影响小一些。我感觉用起来比纯拉饱和度更自然点,但具体效果还是得自己上手试。
再往细了说,还有曝光、高光、阴影。曝光跟亮度有点像,但更接近相机里的概念,调整的是进光量。高光和阴影就厉害了,这是抠细节的利器。高光,就是画面里最亮的部分,比如天空、灯光。有时候天空一片白,高光压一压,嘿,云的纹理出来了!阴影,自然是画面里最暗的部分,比如树荫下的人脸、房间的角落。有时候暗部死黑一片,啥都看不见,把阴影提一提,哇,原来角落里还有个啥!这俩配合好了,能让画面信息量大增,不再是非白即黑,有了过渡和细节。
哦,还有那俩有点“玄乎”的:锐化和颗粒/降噪。锐化是干啥的?让画面的边缘更清晰,感觉更锐利。有时候画面感觉有点肉,加点锐化确实能让它“精神”起来。但!这是个双刃剑!手机屏幕小,你可能觉得刚刚好,一放到大屏幕上看,哇塞,边缘跟刀割似的,特别假,锯齿感严重,甚至把噪点都给你“锐化”出来了,本来没那么明显的颗粒,一下巨扎眼!所以锐化这东西,能不用就不用,要用也一定得轻轻地来,适可而止。至于颗粒和降噪,这俩是对头。手机拍夜景啊、弱光啊,噪点是常有的事儿,画面一堆小点点,看着脏脏的。降噪功能就是来抹平这些点点的,让画面平滑。但降噪的代价往往是损失细节,画面容易变得肉肉的、塑料感。有的人干脆反其道而行之,给画面加点艺术颗粒,模拟胶片感觉,反而显得有质感,这完全看风格了。反正这俩玩意儿,谨慎使用。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功能,在哪个软件里调?其实现在手机上的剪辑软件,像剪映、CapCut、VN、必剪什么的,核心功能都差不多的。调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这些,基本都是拖动一个滑动条。高级点的可能有曲线工具,那个更专业,可以通过调整曲线来精细控制画面不同明暗区域的亮度和对比度,甚至还能分红绿蓝通道调色彩,但对新手来说可能有点门槛。我的经验是,不用管它叫啥,找到“调整”、“滤镜”、“画面调节”这些选项,点进去,挨个滑动条拉拉看,感受一下变化。别怕“搞砸”,随时可以重置的嘛!多试几次,你就知道哪个滑动条是干啥的了,拉到多少画面感觉对了。这个过程,就像调色板,也像炒菜调味,没有标准克数,全凭感觉和经验。
而且啊,调画质不是为了调而调,得有目的性。你想让你的视频看起来是阳光明媚的?还是复古怀旧的?是赛博朋克的冷酷感?还是温柔治愈的暖色调?不同的感觉,对应不同的调色思路。拍人像,可能还得考虑磨皮、美白这些(虽然这更偏向美颜不是纯画质,但手机剪辑里经常一块儿出现),让人物皮肤看着好。拍风景,得突出层次感、色彩的丰富。拍食物,那必须得鲜亮、有食欲!所以,调画质之前,先想想你的主题、你的情绪、你想传达的氛围,然后奔着那个方向去调。
最后,也是最最最关键的一步,但往往被很多人忽略的——导出设置!妈呀,说到这个我就头疼!前面花俩小时抠细节、调颜色,结果导出的时候手一滑,参数没选对,或者压根没注意,导出来一看……糊成一片!那感觉,真是吐血!所以,导出设置绝对是不能含糊的!它直接决定了你辛辛苦苦调出来的画质,最终能保留多少。首先是分辨率,1080p(就是1920×1080)是目前主流高清标准,发到大多数平台都够用了,文件大小适中。追求极致或者为了以后可能在更大屏幕上看,可以选4K(3840×2160),那叫一个清晰,但文件大得惊人,占内存、上传慢。帧率,一般是30帧每秒(30fps)或者60帧每秒(60fps)。日常记录30帧够了,画面流畅自然;拍一些运动、游戏画面,或者想做慢动作效果,用60帧更丝滑。码率这个是决定清晰度和文件大小的关键!想象它是个水管,码率越高,单位时间流过的“画面信息”越多,画面自然越清晰细腻,保留的细节越多,颜色过渡也越平顺,但也越占地方。低码率?省空间,但可能直接把你精心调的细节和颜色过渡给“冲”没了,画面模糊、色块都出来了。所以导出时,软件里如果能选码率,尽量选推荐的最高码率或者高码率。别为了省那点空间,让画面质量大打折扣。当然,有些平台上传后还会再压缩一遍,那是平台的事,咱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导出的源文件质量要过硬。
说起来这些,都是我用手机瞎鼓捣、自己摸索、踩无数坑得来的经验。有时候看别人的视频,觉得哇塞这颜色真舒服,就琢磨人家是咋调的。然后打开自己的软件,对着别人的视频依葫芦画瓢,慢慢就找到点感觉了。也犯过那种把颜色拉得巨假、锐化过头画面全是毛边、导出参数选错一片模糊的低级错误。不过没关系,这就是学习嘛!
所以,手机剪辑调画质,真没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秘诀。就是多上手练,多看,多琢磨。理解每个调整选项是干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动影响。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喜欢的那种感觉,那种风格。把你的视频,调出你自己的“味道”来。这过程,挺有趣的,真的!别怕折腾,折腾就对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895.html